《四聖心源》是清·黃元御撰寫於1753年的醫書,又名《醫聖心源》。作者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爲醫中四聖。本書闡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至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
血斂於肺而降於胃,肺氣能收,則鼻不衄,胃氣善降,則口不吐。肺氣莫收,經絡之血,乃從鼻衄;胃氣莫降,臟腑之血,因自口吐。而肺氣之斂,亦因胃氣之降,吐衄之證,總以降胃爲主。
胃氣不降,原於土溼,土溼之由,原於寒水之旺。水寒土溼,中氣堙鬱,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積莫容,勢必外脫。土鬱而無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凡嘔吐瘀血,紫黑成塊,皆土敗陽虛,中下溼寒之證。瘀血去後,寒溼愈增,往往食減而不消,飲少而不化。一旦土崩而陽絕,則性命傾殞,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於死。
其血色紅鮮者,則緣肺熱。然始因上熱,而究變中寒。以血藏於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熱,即血中之溫氣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溫氣亡泄,是以大失血後,寒慄而戰搖也。而其上熱之時,推其中下,亦是溼寒。蓋君相之火,隨戊土下降,而歸坎水,則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則君相升泄。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溼,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溼!胃逆火泄,升炎於上,而坎陽絕根,其腎水必寒。寒水氾濫,其脾土必溼,理自然也。
若夫零星咯吐,見於痰唾之中者,其證稍緩。以血去非多,則氣泄有限,雖亦中下寒溼,而一時不至困敗。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潤,敗其中氣,則亦歸死亡耳。
血證是虛勞大病,半死半生,十僅救五。而唐後醫書,皆滋陰瀉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實可哀也。
靈雨湯
甘草二錢 人蔘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乾薑三錢 柏葉三錢 丹皮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證,中下溼寒,凝瘀上涌,用人蔘、甘草,補中培土,茯苓、乾薑,去溼溫寒,柏葉清金斂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當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無下行之路,陳菀腐敗,勢必上涌。舊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竅,遂成熟路。再投清潤之藥,助其寒溼,中氣敗亡,速之死矣。若溫中燥土,令其陽回溼去,復以半夏降逆,使胃氣下行,瘀血既吐,鮮血自不再來。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當大用。
其零星咯吐,紅鮮不凝,雖有上熱,亦非實火,稍加麥冬、貝母,略清肺熱。總以瀉溼培土爲主,不可過用苦寒也。
白茅湯
人蔘二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麥冬三錢,去心 茅根三錢 芍藥三錢 五味子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零星吐鮮血者。
血之零吐紅鮮者,雖緣土溼胃逆,而肺家不無上熱,瀉溼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藥。若相火極旺,則加黃芩而倍芍藥。仲景三黃瀉心湯,是治相火之極旺者。但此等頗少,未易輕用。若上熱不敵下寒之劇,當大溫水土,清潤諸法,切不可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