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是清·黃元御撰寫於1753年的醫書,又名《醫聖心源》。作者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爲醫中四聖。本書闡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至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
腹痛者,土溼而木賊之也。乙木升於己土,甲木降於戊土,肝脾左旋,膽胃右轉,土氣回運而木氣條達,故不痛也。水寒土溼,脾氣陷而胃氣逆,肝膽鬱遏,是以痛作。
蓋乙木上升,是爲枝葉,甲木下降,是爲根本。脾陷則乙木之枝葉不能上發,橫塞地下而克己土,故痛在少腹;胃逆則甲木之根本不能下培,盤鬱地上而克戊土,故痛在心胸。肝膽之經,旁循脅肋,左右並行,而三陽之病,則外歸於經,三陰之病,則內歸於藏。以陰盛於內而陽盛於外,故痛在臟腑者,厥陰之邪,痛在脅肋者,少陽之邪也。至於中氣頹敗,木邪內侵,則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當臍,更爲劇也。
此其中間,有木鬱而生風熱者。肝以風木主令,膽從相火化氣,下痛者,風多而熱少,上痛者,熱多而風少。而究其根原,總屬溼寒。
若有水谷停瘀,當以溫藥下之,仲景大黃附子湯,最善之制也。若宿物留滯,而生鬱熱,則厚朴七物湯,是良法也。如其瘀血堙塞,氣道梗阻,而生痛者,則以破結行瘀之品利之,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湯,酌其寒熱而選用焉。若無宿物,法宜培土疏木、溫寒去溼之劑,大建中、附子粳米、烏頭石脂三方,實諸痛證之準繩也。
姜苓桂枝湯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乾薑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脾肝下陷,痛在少腹者。
柴胡桂枝鱉甲湯
柴胡三錢 鱉甲三錢,醋炙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半夏三錢 芍藥三錢 茯苓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胃膽上逆,痛在心胸者。
胃寒,加乾薑、川椒、附子。
凡心腹疼痛,率因水寒土溼,木氣鬱衝所致。心腹痛劇欲死,四肢冰冷,脣口指甲青白者,宜姜、椒、附、桂,驅寒邪而達木鬱,必重用苓、甘,瀉溼培土,而緩其迫急,其痛自止。
肝以風木主令,膽從相火化氣,其間木鬱風動,火鬱熱發,亦往往而有,而推其脾腎,無不溼寒之理。即有風熱兼作,用芍藥、柴、芩,以瀉肝膽,而脾腎之藥,必宜溫燥,此定法也。
肝主藏血,風動血耗,乙木枯槁,生意不遂,鬱怒而賊脾土,則生疼痛。若血枯木燥,宜芍藥、阿膠、歸、地、首烏之類,以滋風木。木榮風退,即當減去,不可肆用,以敗土氣。
血鬱痛作,或內在臟腑,或外在經絡。其證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多怒而善忘。以肝竅於木,主藏血而華色,血瘀不能外華,故皮膚粗澀而黑黯也。宜用丹皮、桃仁,破其瘀血。若癥結難開,加(庶/蟲)蟲、虻蟲之類行之。尋常血瘀,五靈脂、山羊血,功力亦良。
飲食停滯,土困木鬱,以致作痛,用仲景溫下之法,大黃、姜、附,瀉其食水。劇者,少加巴霜一二釐,擴清陳宿,功效最捷。一切宿物壅阻,並宜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