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夢憶》,明代散文集。爲明朝散文家張岱所著。該書共八卷,成書於甲申明亡(1644年)之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記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雜事,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面前。
陶堰司徒廟,漢會稽太守嚴助廟也。歲上元設供,任事者,聚族謀之終歲。凡山物粗粗(虎、豹、麋鹿、獾豬之類),海物噩噩(江豚、海馬、鱘黃、鯊魚之類),陸物癡癡(豬必三百斤,羊必二百斤,一日一換。雞、鵝、鳧、鴨之屬,不極肥不上貢),水物哈哈(凡蝦、魚、蟹、蚌之類,無不鮮活),羽物毨毨(孔雀、白鷳、錦雞、白鸚鵡之屬,即生供之),毛物毧毧(白鹿、白兔、活貂鼠之屬,亦生供之),洎非地(閩鮮荔枝、圓眼、北蘋婆果、沙果、文官果之類)、非天(桃、梅、李、杏、楊梅、枇杷、櫻桃之屬,收藏如新擷)、非制(熊掌、猩脣、豹胎之屬)、非性(酒醉、蜜餞之類)、非理(雲南蜜唧、峨眉雪蛆之類)、非想(天花龍蜓、雕鏤瓜棗、捻塑米麪之類)之物,無不集。庭實之盛,自帝王宗廟社稷壇亹所不能比隆者。十三日,以大船二十艘載盤軨,以童崽扮故事,無甚文理,以多爲勝。城中及村落人,水逐陸奔,隨路兜截,轉折看之,謂之“看燈頭”。五夜,夜在廟演劇,梨園必倩越中上三班,或僱自武林者,纏頭日數萬錢。
唱《伯喈》、《荊釵》,一老者坐檯下,對院本,一字脫落,羣起噪之,又開場重做。越中有“全伯喈”、“全荊釵”之名起此。天啓三年,餘兄弟攜南院王岑、老串楊四、徐孟雅、圓社河南張大來輩往觀之。到廟蹴術,張大來以“一丁泥”“一串珠”名世。球着足,渾身旋滾,一似粘麰有膠、提掇有線、穿插有孔者,人人叫絕。劇至半,王岑汾李三娘,楊四扮火工竇老,徐孟雅扮洪一嫂,馬小卿十二歲,扮咬臍,串《磨房》、《撇池》、《送子》、《出獵》四出。科諢曲白,妙入筋髓,又復叫絕。遂解維歸。戲場氣奪,鑼不得響,燈不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