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本草

《食療本草》,食療專著,3卷。唐代孟詵撰,張鼎增補改編。約成書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一般認爲此書前身爲孟詵《補養方》,張鼎補充89種食療品,又加按語(冠以“案經”,或作“謹按”),編爲本書。共載文227條,涉及260種食療品。諸品名下,註明藥性(溫、平、寒、冷),不載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單方,間或論及形態、修治、產地等。首載菠薐、胡荽、莙薘、鱖魚等食蔬。尤以動物臟器療法與藻菌類食療作用之記載引人注目。所錄食療經驗多切實際,藥物來源廣泛,充分顧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區性,爲唐代較系統全面之食療專著。原書早佚,敦煌曾有殘卷出土,近代有輯佚本。

鯽魚

(一)食之平胃氣,調中,益五臟,和 作羹食良。〔嘉·證〕


(二)作 食之,斷暴下痢。和蒜食之,有少熱;和姜醬食之,有少冷。〔心·證〕


(三)又,夏月熱痢可食之,多益。冬月則不治也。〔證〕


(四)骨∶燒爲灰,敷惡瘡上,三、五次瘥。〔證〕


(五)又,鯽魚與 ,其狀頗同,味則有殊。 是節化。鯽是稷米化之,其魚肚上尚有米色。寬大者是鯽,背高肚狹小者是 ,其功不及鯽魚。〔嘉〕


(六)謹按∶其子調中,益肝氣。凡魚生子,皆粘在草上及土中。寒冬月水過後,亦不腐壞。每到五月三伏時,雨中便化爲魚。〔心·嘉·證〕


(七)食鯽魚不得食沙糖,令人成疳蟲。丹石熱毒發者,取茭首和鯽魚作羹,食一兩頓即瘥。〔證〕


食療本草-鯽魚-相關圖片

食療本草 鯽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