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本草》,食療專著,3卷。唐代孟詵撰,張鼎增補改編。約成書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一般認爲此書前身爲孟詵《補養方》,張鼎補充89種食療品,又加按語(冠以“案經”,或作“謹按”),編爲本書。共載文227條,涉及260種食療品。諸品名下,註明藥性(溫、平、寒、冷),不載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單方,間或論及形態、修治、產地等。首載菠薐、胡荽、莙薘、鱖魚等食蔬。尤以動物臟器療法與藻菌類食療作用之記載引人注目。所錄食療經驗多切實際,藥物來源廣泛,充分顧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區性,爲唐代較系統全面之食療專著。原書早佚,敦煌曾有殘卷出土,近代有輯佚本。
(一)膽∶主除目中赤及熱毒痛,點之良。〔證〕
(二)肉∶白煮食之,療水腫腳滿,下氣。腹中有宿瘕不可食,害人。久服天門冬人,亦不可食。〔嘉·證〕
(三)刺在肉中,中風水腫痛者,燒鯉魚眼睛作灰,內瘡中,汁出即可。〔證〕
(四)謹按∶魚血主小兒丹毒,塗之即瘥。〔證〕
(五)魚鱗∶燒,煙絕,研。酒下方寸(匕),破產婦滯血。〔證〕
(六)脂∶主諸癇,食之良。〔證〕
(七)腸∶主小兒腹中瘡。〔證〕
(八)鯉魚 ∶不得和豆藿葉食之,成瘦。〔證〕
(九)其魚子,不得合豬肝食之。〔證〕
(十)又,(凡修理),每斷去脊上兩筋及脊內黑血,此是毒故也。〔心·嘉·證〕
(十一)炙鯉魚切忌菸,不得令薰着眼,損人眼光。三兩日內必見驗也。〔證〕
(十二)又,天行病後不可食,再發即死。〔心·嘉·證〕
(十三)又,(其在)砂石中者,(有)毒,多在腦髓中,不可食其頭。〔心·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