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項、南詔、于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習慣上稱之爲“五代十國”。《舊五代史》記載的就是這段歷史。
馮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爲農爲儒,不恆其業。道少純厚,好學善屬 文,不恥惡衣食,負米奉親之外,惟以披誦吟諷爲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 如也。天祐中,劉守光署爲幽州掾。守光引兵伐中山,訪於僚屬,道常以利害箴之, 守光怒,置於獄中,尋爲人所救免。守光敗,遁歸太原,監軍使張承業闢爲本院巡 官。承業重其文章履行,甚見待遇。時有周元豹者,善人倫鑑,與道不洽,謂承業 曰:“馮生無前程,公不可過用。”時河東記室盧質聞之曰:“我曾見杜黃裳司空 寫真圖,道之狀貌酷類焉,將來必副大用,元豹之言不足信也。”承業尋薦爲霸府 從事,俄署太原掌書記,時莊宗並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莊宗與梁軍夾河 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莊宗怒曰:“孤爲效 命者設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鎮,令三軍別擇一人爲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 遽命道對面草詞,將示其衆。道執筆久之,莊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對曰:“道所掌 筆硯,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 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羣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 下幸甚也。”俄而崇韜入謝,因道爲之解焉,人始重其膽量。莊宗即位鄴宮,除省 郎,充翰林學士,自綠衣賜紫。梁平,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丁父憂,持服於景 城。《談苑》:道聞父喪,即徒步見星以行,家人從後持衣囊追及之。
遇歲儉, 所得俸餘悉賑於鄉里,道之所居惟蓬茨而已,凡牧宰饋遺,鬥粟匹帛無所受焉。時 契丹方盛,素聞道名,欲掠而取之,會邊人有備,獲免。
明宗入洛,遽謂近臣安重誨曰:“先帝時馮道郎中何在?”重誨曰:“近除翰 林學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諳委,甚好宰相。”俄拜端明殿學士,端明之號, 自道始也。未幾,遷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 者皆與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鎮之。有工部侍郎任贊,因班退,與同 列戲道於後曰:“若急行,必遺下《兔園策》。”道尋知之,召贊謂曰:“《兔園 策》皆名儒所集,道能諷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場秀句,便爲舉業,皆竊取公聊,何 淺狹之甚耶!”贊大愧焉。《歐陽史》雲:《兔園策》者,鄉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 所誦也。《北夢瑣言》雲:《兔園策》乃徐、庾文體,非鄙樸之談,但家藏一本, 人多賤之。《困學紀聞》雲:《兔園策府》三十卷,唐蔣王惲令僚佐杜嗣先仿應科 目策,自設問對,引經史爲訓注。惲,太宗子,故用梁王兔園名其書,馮道《兔園 策》謂此也。
復有梁朝宰臣李琪,每以文章自擅,曾進《賀平中山王都表》雲, “復真定之逆賊”。道讓琪曰:“昨來收復定州,非真定也。”琪昧於地理,頓至 折角。其後百僚上明宗徽號凡三章,道自爲之,其文渾然,非流俗之體,舉朝服焉。 道尤長於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爲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 由是班行肅然,無澆漓之態。繼改門下侍郎、戶部吏部尚書、集賢殿弘文館大學士, 加尚書左僕射,封始平郡公。一日,道因上謁既退,明宗顧謂侍臣曰:“馮道性純 儉,頃在德勝寨居一茅庵,與從人同器食,臥則芻藁一束,其心晏如也。及以父憂 退歸鄉里,自耕樵採,與農夫雜處,略不以素貴介懷,真士大夫也。”天成、長興 中,天下屢稔,朝廷無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訪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 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記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 徑井陘之險,憂馬有蹶失,不敢怠於銜轡;及至平地,則無復持控,果爲馬所顛仆, 幾至於損。臣所陳雖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業,臣 之望也。”明宗深然之。他日又問道曰:“天下雖熟,百姓得濟否?”道曰:“谷 貴餓農,穀賤傷農,此常理也。臣憶得近代有舉子聶夷中《傷田家詩》雲:‘二月 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 綺羅筵,遍照逃亡屋。’”明宗曰:“此詩甚好。”遂命侍臣錄下,每自諷之。道 之發言簡正,善於裨益,非常人所能及也。時以諸經舛繆,與同列李愚委學官田敏 等,取西京鄭覃所刊石經,雕爲印版,流佈天下,後進賴之。明宗崩,唐末帝嗣位, 以道爲山陵使,禮畢,出鎮同州,循故事也。道爲政閒澹,獄市無撓。一日,有上 介胡饒,本出軍吏,性粗獷,因事詬道於牙門,左右數報不應。道曰:“此必醉耳!” 因召入,開尊設食,盡夕而起,無撓慍之色。未幾,入爲司空。
及晉祖入洛,以道爲首相。二年,契丹遣使加徽號於晉祖,晉祖亦獻徽號於契 丹,謂道曰:“此行非卿不可。”道無難色。晉祖又曰:“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 沙漠。”道曰:“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何有不可!”《談苑》雲:道與諸 相歸中書,食訖,外堂吏前白道言北使事。吏人色變手戰,道取紙一幅,署雲: “道去。”即遣寫敕進,堂吏泣下。道遣人語妻子,不復歸家,即日舍都亭驛,不 數日北行。晉祖餞宴,語以家國之故,煩耆德遠使,自酌卮酒賜之,泣下。
及 行,將達西樓,契丹主欲郊迎,其臣曰:“天子無迎宰相之禮。”因止焉,其名動 遠俗也如此。《談苑》雲:契丹賜其臣牙笏及臘日賜牛頭者爲殊禮,道皆得之,作 詩以紀曰:“牛頭偏得賜,象笏更容持。”契丹主甚喜,遂潛諭留意,道曰:“南 朝爲子,北朝爲父,兩朝皆爲臣,豈有分別哉!”道在契丹,凡得所賜,悉以市薪 炭,徵其意,雲:“北地苦寒,老年所不堪,當爲之備。”若將久留者。契丹感其 意,乃遣歸,道三上表乞留,固遣乃去,猶更住館中月餘。既行,所至留駐,凡兩 月方出境,左右語道曰:“當北土得生還,恨無羽翼,公獨宿留,何也?”道曰: “縱急還,彼以筋腳馬,一夕即追及,亦何可脫,但徐緩即不能測矣。”衆乃服。 四年二月,始至京師。
及還,朝廷廢樞密使,依唐朝故事,並歸中書,其院印 付道,事無鉅細,悉以歸之。尋加司徒、兼侍中,進魯國公。晉祖曾以用兵事問道, 道曰:陛下歷試諸艱,創成大業,神武睿略,爲天下所知,討伐不庭,須從獨斷。 臣本自書生,爲陛下在中書,守歷代成規,不敢有一毫之失也。臣在明宗朝,曾以 戎事問臣,臣亦以斯言答之。”晉祖頗可其說。道嘗上表求退,晉祖不之覽,先遣 鄭王就省,謂曰:“卿來日不出,朕當親行請卿。”道不得已出焉。當時寵遇,無 與爲比。
晉少帝即位,加守太尉,進封燕國公。道嘗問朝中熟客曰:“道之在政事堂, 人有何說?”客曰:“是非相半。”道曰:“凡人同者爲是,不同爲非,而非道者, 十恐有九。昔仲尼聖人也,猶爲叔孫武叔所毀,況道之虛薄者乎!”然道之所持, 始終不易。後有人間道於少帝曰:“道好平時宰相,無以濟其艱難,如禪僧不可呼 鷹耳!”由是出道爲同州節度使。歲餘,移鎮南陽,加中書令。契丹入汴,道自襄、 鄧召入,契丹主從容問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時百姓,佛再出 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其後衣冠不至傷夷,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是歲三 月,隨契丹北行,與晉室公卿俱抵常山。俄而比主卒,永康王代統其衆。及北去, 留其族嘉裏以據常山。時漢軍憤激,因共逐出嘉裏,尋復其城。道率同列四出按撫, 因事從宜,各安其所。人或推其功,道曰:“儒臣何能爲,皆諸將之力也。”道以 德重,人所取則,乃爲衆擇諸將之勤宿者,以騎校白再榮權爲其帥,軍民由是帖然, 道首有力焉。道在常山,見有中國士女爲契丹所俘者,出橐裝以贖之,皆寄於高尼 精舍,後相次訪其家以歸之。又,契丹先留道與李崧、和凝及文武官等在常山,是 歲閏七月二十九日,契丹有詔追崧,令選朝士十人赴木葉山行事。北帥滿達勒召道 等至帳所,欲諭之,崧偶先至,知其意,懼形於色。滿達勒將以明日與朝士齊遣之, 崧乃不俟道,與凝先出,既而相遇於帳門之外,因與分首俱歸。俄而李筠等縱火與 契丹交鬥,鼓槊相及。是日若齊至,與滿達勒相見,稍或躊躇,則悉爲俘矣。時論 者以道布衣有至行,立公朝有重望,其陰報昭感,多此類也。
及自常山入覲,漢祖嘉之,拜守太師。《洛陽搢紳舊聞記》:贈大監張公璨, 漢祖即位之初爲上黨戎判。漢祖在北京時,大聚甲兵,禁牛皮不得私貿易及民間盜 用之,如有牛死,即時官納其皮,其有犯者甚衆。及即大位,三司舉行請禁天下牛 皮法,與河東時同,天下苦之。會上黨民犯牛皮者二十餘人,獄成,罪俱當死。大 監時爲判官,獨執曰:“主上欽明,三司不合如此起請,二十餘人死尚間可,使天 下犯者皆銜冤而死乎!且主上在河東,大聚甲兵,須藉牛皮,嚴禁可也,今爲天下 君,何少牛皮,立法至於此乎!”遂封奏之。時三司使方用事,執政之地,除馮瀛 王外皆惡之,曰:“豈有州郡使敢非朝廷詔敕!”力言於漢祖。漢祖亦怒曰:“昭 義一判官,是何敢如此!其犯牛皮者,依敕俱死。大監以非毀詔敕,亦死。”敕未 下,獨瀛王非時請見。漢祖出,瀛王曰:“陛下在河東時,斷牛皮可也,今既有天 下,牛皮不合禁。陛下赤子枉死之,亦足爲陛下惜。昭義判官,以卑位食陛下祿, 居陛下官,不惜軀命,敢執而奏之,可賞不可殺。臣當輔弼之任,使此敕枉害天下 人性命,臣不能早奏,使陛下正,臣罪當誅。”稽首再拜。又曰:“張璨不合加罪, 望加敕赦之。”漢祖久之曰:“已行之矣。”馮瀛王曰:“敕未下。”漢祖遽曰: “與赦之。”馮曰:“勒停可乎?”上曰:“可。”由是改其敕,記其略曰:“三 司邦計,國法攸依,張璨體事未明,執理乖當,宜停見職,犯牛皮者貸命放之。” 大監聽宣敕訖,聞敕雲“執理乖當”,尚曰:“中書自不能執理,若一一教外道判 官執理,則焉用彼相乎!”
乾祐中,道奉朝請外,平居自適。一日,著《長樂 老自敘》雲:
餘世家宗族,本始平、長樂二郡,歷代之名實,具載於國史家牒。餘先自燕亡 歸晉,事莊宗、明宗、閔帝、清泰帝,又事晉高祖皇帝、少帝。契丹據汴京,爲北 主所制,自鎮州與文武臣僚、馬步將士歸漢朝,事高祖皇帝、今上。顧以久叨祿位, 備歷艱危,上顯祖宗,下光親戚。亡曾祖諱湊,累贈至太傅,亡曾祖母崔氏,追封 梁國太夫人;亡祖諱炯,累贈至太師,亡祖母褚氏,追封吳國太夫人;亡父諱良建, 祕書少監致仕,累贈至尚書令,母張氏,追封魏國太夫人。
餘階自將仕郎,轉朝議郎、朝散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特進、 開府儀同三司。職自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再爲翰林學士,改授 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太微宮使,再爲宏文館大學士,又充諸道鹽鐵轉運使、 南郊大禮使、明宗皇帝晉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國軍節度、同州管內觀察處置等 使,一爲長春宮使,又授武勝軍節度、鄧隨均房等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官自攝幽 府參軍、試大理評事、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檢 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又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正官 自行臺中書舍人,再爲戶部侍郎,轉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再爲門下侍郎、刑部吏 部尚書、右僕射,三爲司空,兩在中書,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賜私門十 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漢太師。爵自開國男至開國公、魯國 公,再封秦國公、梁國公、燕國公、齊國公。食邑自三百戶至一萬一千戶,食實封 自一百戶至一千八百戶。勳自柱國至上柱國。功臣名自經邦致理翊贊功臣至守正崇 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時處順守義崇靜功臣、崇仁保德寧邦翊聖功臣。
先娶故德州戶掾褚諱濆女,早亡,後娶故景州弓高縣孫明府諱師禮女,累封蜀 國夫人。亡長子平,自祕書郎授右拾遺、工部度支員外郎;次子吉,自祕書省校書 郎授膳部金部職方員外郎、屯田郎中;第三亡子可,自祕書省正字授殿中丞、工部 戶部員外郎;第四子幼亡;第五子義,自祕書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 兼御史中丞,充定國軍衙內都指揮使,職罷改授朝散大夫、左春坊太子司議郎、太 常丞;第六子正,自協律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國 軍節度使,職罷改授朝散大夫、太僕丞。長女適故兵部崔侍郎諱衍子太僕少卿名絢, 封萬年縣君;三女子早亡。二孫幼亡。唐長興二年敕,瀛州景城縣莊來蘇鄉改爲元 輔鄉,朝漢裏爲孝行裏。洛南莊貫河南府洛陽縣三州鄉靈臺裏,奉晉天福五年敕, 三州鄉改爲上相鄉,靈臺裏改爲中颱裏,時守司徒、兼侍中;又奉八年敕,上相鄉 改爲太尉鄉,中臺裏改爲侍中裏,時守太尉、兼侍中。
靜思本末,慶及存亡,蓋自國恩,盡從家法,承訓誨之旨,關教化之源,在孝 於家,在忠於國,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貨。所願者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 上不欺於天,以三不欺爲素。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事親、事君、事 長、臨人之道,曠蒙天恕,累經難而獲多福,曾陷蕃而歸中華,非人之謀,是天之 祐。六合之內有幸者,百歲之後有歸所。無以珠玉含,當以時服斂,以籧篨葬,及 擇不食之地而葬焉,以不及於古人故。祭以特羊,戒殺生也,當以不害命之物祭。 無立神道碑,以三代墳前不獲立碑故。無請諡號,以無德故。又念自賓佐至王佐及 領籓鎮時,或有微益於國之事節,皆形於公籍。所著文章篇詠,因多事散失外,收 拾得者,編於家集,其間見其志,知之者,罪之者,未知衆寡矣。有莊、有宅、有 羣書,有三子可以襲其業。於此日五盥,日三省,尚猶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爲子、爲弟、爲人臣、爲師長、爲夫、爲父,有子、有猶子、有孫,奉身即有餘矣。 爲時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爲大君致一統、定八方,誠有愧於歷職歷官,何以答 乾坤之施。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耶!老而自樂,何 樂如之!時乾祐三年硃明月長樂老敘雲。
及太祖平內難,議立徐州節度使劉贇爲漢嗣,遣道與祕書監趙上交、樞密直學 士王度等往迎之。道尋與贇自徐赴汴,行至宋州,會澶州軍變。樞密使王峻遣郭崇 領兵至,屯於衙門外,時道與上交等宿於衙內。是日,贇率左右甲士闔門登樓,詰 崇所自,崇言太祖已副推戴。左右知其事變,以爲道所賣,皆欲殺道等以自快。趙 上交與王度聞之,皆惶怖不知所爲,惟道偃仰自適,略無懼色,尋亦獲免焉。道微 時嘗賦詩云:“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至是其言驗矣。《青箱雜記》 載馮道詩全篇雲:莫爲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 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廣順初,復拜太師、中書令,太祖甚重之,每進對不以名呼。及太祖崩,世宗 以道爲山陵使。會河東劉崇入寇,世宗召大臣議欲親征,道諫止之,世宗因言: “唐初,天下草寇蜂起,並是太宗親平之。”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世宗 怒曰:“馮道何相少也!”乃罷。及世宗親征,不及扈從,留道奉太祖山陵。時道 已抱疾。及山陵禮畢,奉神主歸舊宮,未及祔廟,一夕薨於其第,時顯德元年四月 十七日也,享年七十有三。世宗聞之,輟視朝三日,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諡曰 文懿。
道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餘年,以持重鎮俗爲己任,未嘗以片簡擾 於諸侯,平生甚廉儉。逮至末年,閨庭之內,稍徇奢靡,其子吉,尤恣狂蕩,道不 能制,識者以其不終令譽,鹹嘆惜之。《五代史補》:馮道之鎮同州也,有酒務吏 乞以家財修夫子廟,道以狀付判官參詳其事。判官素滑稽,因以一絕書判後雲: “荊棘森森繞杏壇,儒官高貴盡偷安,若教酒務修夫子,覺我慚惶也大難。”道覽 之有愧色,因出俸重創之。馮瀛王道之在中書也,有舉子李導投贄所業,馮相見之, 戲謂曰:“老夫名道,其來久矣,加以累居相府,秀才不可謂不知,然亦名導,於 禮可乎?”李抗聲對曰:“相公是無寸底道字,小子有寸底導字,何謂不可也!” 公笑曰:“老夫不惟名無寸,諸事亦無寸,吾子可謂知人矣。”了無怒色。馮吉, 瀛王道之子,能彈琵琶,以皮爲弦,世宗嘗令彈於御前,深欣善之,因號其琵琶曰 “繞殿雷”也。道以其惰業,每加譴責,而吉攻之愈精,道益怒,凡與客飲,必使 庭立而彈之,曲罷或賜以束帛,命揹負之,然後致謝。道自以爲戒勖極矣,吉未能 悛改,既而益自若。道度無可奈何,嘆曰:“百工之司藝而身賤,理使然也。此子 不過太常少卿耳。”其後果終於此。
史臣曰:道之履行,鬱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然而事四朝, 相六帝,可得爲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所以飾終之典,不 得諡爲文貞、文忠者,蓋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