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竇材編撰於紹興十六年(1146年)。託名扁鵲所傳,故名。此書以重視經絡和鍼灸療法爲特點。捲上介紹“黃帝灸法”“扁鵲灸法”及竇材灸法,在治法上比較強調扶陽,禁用寒涼之劑。卷中論及傷寒、陰毒、勞復、喉痹、虛勞、中風等100餘種外感、內傷及臨牀各科雜病。卷下除續載部分病症外,“扁鵲神方”收有94方,分別介紹了其主治和服用法。其中相當數量的方劑不見於宋以前的醫籍,並保留有我國較早的麻醉方劑—睡聖散,頗具參考價值。
凡飲食失節,冷物傷脾,胃雖納受,而脾不能運,故作吐,宜二聖散、草神丹,或金液丹。若傷之最重,再兼六慾七情有損者,則飲蓄於中焦,令人朝食暮吐,名曰番胃,乃脾氣太虛,不能健運也,治遲則傷人。若用攻克,重傷元氣立死,須灸左命關二百壯,服草神丹而愈,若服他藥則不救。(嘔吐一證,先當審其所因,輕者二陳、平胃、藿香正氣一劑可定;虛者六君、理中亦易爲力;唯重者,一時暴吐,厥逆汗出,稍失提防,躁脫而死,不可不知。至於番胃,雖屬緩證,治頗棘手,惟在醫者細心,病患謹攝,治以丹艾,庶可獲全,不然生者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