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周弘正 弟弘直 弘直子確 袁憲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晉光祿大夫顗之九世孫也。祖顒,齊中書侍郎, 領著作。父寶始,梁司徒祭酒。弘正幼孤,及弟弘讓、弘直,俱爲伯父侍中護軍舍 所養。年十歲,通《老子》、《周易》,舍每與談論,輒異之,曰:“觀汝神情穎 晤,清理警發,後世知名,當出吾右。”河東裴子野深相賞納,請以女妻之。十五, 召補國子生,仍於國學講《周易》,諸生傳習其義。以季春入學,孟冬應舉,學司 以其日淺,弗之許焉。博士到洽議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講一經,雖曰諸生, 實堪師表,無俟策試。”起家梁太學博士。晉安王爲丹陽尹,引爲主簿。出爲鄴令, 丁母憂去職。服闋,歷曲阿、安吉令。普通中,初置司文義郎,直壽光省,以弘正 爲司義侍郎。
中大通三年,梁昭明太子薨,其嗣華容公不得立,乃以晉安王爲皇太子,弘正 乃奏記曰:
竊聞捴謙之象,起於羲、軒爻畫,揖讓之源,生於堯、舜禪受,其來尚矣,可 得而詳焉。夫以廟堂、汾水,殊途而同歸,稷、契、巢、許,異名而一貫,出者稱 爲元首,處者謂之外臣,莫不內外相資,表裏成治,斯蓋萬代同規,百王不易者也。 暨於三王之世,浸以陵夷,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乃至七國爭雄,劉項競逐,皇漢 扇其俗,有晉揚其波,謙讓之道廢,多歷年所矣。夫文質遞變,澆淳相革,還樸反 古,今也其時。
伏惟明大王殿下,天挺將聖,聰明神武,百辟冠冕,四海歸仁。是以皇上發德 音,下明詔,以大王爲國之儲副,乃天下之本焉。雖復夏啓、周誦,漢儲、魏兩, 此數君者,安足爲大王道哉。意者願聞殿下抗目夷上仁之義,執子臧大賢之節,逃 玉輿而弗乘,棄萬乘如脫屣,庶改澆競之俗,以大吳國之風。古有其人,今聞其語, 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誰?能使無爲之化,復興於邃古,讓王之道,不墜於來葉,豈 不盛歟!豈不盛歟!
弘正陋學書生,義慚稽古,家自汝、潁,世傳忠烈,先人決曹掾燕抗辭九諫, 高節萬乘,正色三府,雖盛德之業將絕,而狂直之風未墜。是以敢布腹心,肆其愚 瞽。如使芻言野說,少陳於聽覽,縱復委身烹鼎之下,絕命肺石之上,雖死之日, 猶生之年。
其抗直守正,皆此類也。
累遷國子博士。時於城西立士林館,弘正居以講授,聽者傾朝野焉。弘正啓梁 武帝《周易》疑義五十條,又請釋《乾》、《坤》、《二系》曰:“臣聞《易》稱 立以盡意,繫辭以盡言,然後知聖人之情,幾可見矣。自非含微體極,盡化窮神, 豈能通志成務,探賾致遠。而宣尼比之桎梏,絕韋編於漆字,軒轅之所聽瑩,遺玄 珠於赤水。伏惟陛下一日萬機,匪勞神於瞬息,凝心妙本,常自得於天真,聖智無 以隱其幾深,明神無以淪其不測。至若爻畫之苞於《六經》,文辭之窮於《兩系》, 名儒劇談以歷載,鴻生抵掌以終年,莫有試遊其籓,未嘗一見其涘。自制旨降談, 裁成《易》道,析至微於秋毫,渙曾冰於幽谷。臣親承音旨,職司宣授,後進詵詵, 不無傳業。但《乾》、《坤》之蘊未剖,《系》表之妙莫詮,使一經深致,尚多所 惑。臣不涯庸淺,輕率短陋,謹與受業諸生清河張譏等三百一十二人,於《乾》、 《坤》、《二系》、《象》、《爻》未啓,伏願聽覽之閒,曲垂提訓,得使微臣鑽 仰,成其篤習,後昆好事,專門有奉。自惟多幸,歡沐道於堯年,肄業終身,不知 老之將至。天尊不聞,而冒陳請,冰谷置懷,罔識攸厝。”詔答曰:“設《卦》觀 象,事遠文高,作《系》表言,辭深理奧,東魯絕編之思,西伯幽憂之作,事逾三 古,人更七聖,自商瞿稟承,子庸傳授,篇簡湮沒,歲月遼遠。田生表菑川之譽, 梁丘擅琅邪之學,代郡範生,山陽王氏,人藏荊山之寶,各盡玄言之趣,說或去取, 意有詳略。近搢紳之學,鹹有稽疑,隨答所問,已具別解。知與張譏等三百一十二 人須釋《乾》、《坤》、《文言》及《二系》,萬機小暇,試當討論。”
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大同末,嘗謂弟弘讓曰:“國家厄運,數年當有兵 起,吾與汝不知何所逃之。”及梁武帝納侯景,弘正謂弘讓曰:“亂階此矣。”京 城陷,弘直爲衡陽內史,元帝在江陵,遺弘直書曰:“適有都信,賢兄博士平安。 但京師搢紳,無不附逆,王克已爲家臣,陸緬身充卒伍,唯有周生,確乎不拔。言 及西軍,潺湲掩淚,恆思吾至,如望歲焉,松柏後凋,一人而已。”王僧辯之討侯 景也,弘正與弘讓自拔迎軍,僧辯得之甚喜,即日啓元帝,元帝手書與弘正曰: “獯醜逆亂,寒暑亟離,海內相識,零落略盡。韓非之智,不免秦獄,劉歆之學, 猶弊亡新,音塵不嗣,每以耿灼。常欲訪山東而尋子云,問關西而求伯起,遇有今 信,力附相聞,遲比來郵,慰其延佇。”仍遣使迎之,謂朝士曰:“晉氏平吳,喜 獲二陸,今我破賊,亦得兩週,今古一時,足爲連類。”及弘正至,禮數甚優,朝 臣無與比者。授黃門侍郎,直侍中省。俄遷左民尚書,尋加散騎常侍。
元帝嘗著《金樓子》,曰:“餘於諸僧重招提琰法師,隱士重華陽陶貞白,士 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於義理,清轉無窮,亦一時之名士也。”及侯景平,僧辯啓 送祕書圖籍,敕弘正讎校。
時朝議遷都,朝士家在荊州者,皆不欲遷,唯弘正與僕射王裒言於元帝曰: “若束脩以上諸士大夫微見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無定處,無所與疑。至如黔首萬 姓,若未見輿駕入建鄴,謂是列國諸王,未名天子。今宜赴百姓之心,從四海之望。” 時荊陝人士鹹雲王、周皆是東人,志願東下,恐非良計。弘正面折之曰:“若東人 勸東,謂爲非計,君等西人慾西,豈成良策?”元帝乃大笑之,竟不還都。
及江陵陷,弘正遁圍而出,歸於京師,敬帝以爲大司馬王僧辯長史,行揚州事。 太平元年,授侍中,領國子祭酒,遷太常卿、都官尚書。高祖受禪,授太子詹事。 天嘉元年,遷侍中、國子祭酒,往長安迎高宗。三年,自周還,詔授金紫光祿大夫, 加金章紫綬,領慈訓太僕。廢帝嗣位,領都官尚書,總知五禮事。仍授太傅長史, 加明威將軍。高宗即位,遷特進,重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加扶。太建五年, 授尚書右僕射,祭酒、中正如故。尋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太子以弘正 朝廷舊臣,德望素重,於是降情屈禮,橫經請益,有師資之敬焉。
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釋典,雖碩學名僧,莫不請質疑滯。六年,卒於官,時年 七十九。詔曰:“追遠褒德,抑有恆規。故尚書右僕射、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 弘正,識宇凝深,藝業通備,辭林義府,國老民宗,道映庠門,望高禮閣,卒然殂 殞,朕用惻然。可贈侍中、中書監,喪事所須,量加資給。”便出臨哭。諡曰簡子。 所著《周易講疏》十六卷,《論語疏》十一卷,《莊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 《孝經疏》兩卷,《集》二十卷,行於世。子墳,官至吏部郎。
弘正二弟:弘讓,弘直。弘讓性簡素,博學多通,天嘉初,以白衣領太常卿、 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
弘直字思方,幼而聰敏。解褐梁太學博士,稍遷西中郎湘東王外兵記室參軍, 與東海鮑泉、南陽宗懍、平原劉緩、沛郡劉同掌書記。入爲尚書儀曹郎。湘東王 出鎮江、荊二州,累除錄事諮議參軍,帶柴桑、當陽二縣令。及梁元帝承製,授假 節、英果將軍、世子長史。尋除智武將軍、衡陽內史。遷貞毅將軍、平南長史、長 沙內史,行湘州府州事,湘濱縣侯,邑六百戶。歷邵陵、零陵太守、雲麾將軍、昌 州刺史。王琳之舉兵也,弘直在湘州,琳敗,乃還朝。天嘉中,歷國子博士、廬陵 王長史、尚書左丞、領羽林監、中散大夫、祕書監,掌國史。遷太常卿、光祿大夫, 加金章紫綬。
太建七年,遇疾且卒,乃遺疏敕其家曰:“吾今年已來,筋力減耗,可謂衰矣, 而好生之情,曾不自覺,唯務行樂,不知老之將至。今時制雲及,將同朝露,七十 餘年,頗經稱足,啓手告全,差無遺恨。氣絕已後,便買市中見材,材必須小形者, 使易提挈。斂以時服,古人通制,但下見先人,必須備禮,可著單衣裙衫故履。既 應侍養,宜備紛兌,或逢善友,又須香菸,棺內唯安白布手巾、粗香爐而已,其 外一無所用。”卒於家,時年七十六。有集二十卷。子確。
確字士潛,美容儀,寬大有行檢,博涉經史,篤好玄言,世父弘正特所鍾愛。 解褐梁太學博士、司徒祭酒、晉安王主簿。高祖受禪,除尚書殿中郎,累遷安成王 限內記室。高宗即位,授東宮通事舍人,丁母憂,去職。及歐陽紇平,起爲中書舍 人,命於廣州慰勞,服闋,爲太常卿。歷太子中庶子、尚書左丞、太子家令,以父 憂去職。尋起爲貞威將軍、吳令,確固辭不之官。至德元年,授太子左衛率、中書 舍人,遷散騎常侍,加貞威將軍、信州南平王府長史,行揚州事,爲政平允,稱爲 良吏。遷都官尚書。禎明初,遘疾、卒於官,時年五十九。詔贈散騎常侍、太常卿, 官給喪事。
袁憲,字德章,尚書左僕射樞之弟也。幼聰敏,好學,有雅量。梁武帝修建庠 序,別開五館,其一館在憲宅西,憲常招引諸生,與之談論,每有新議,出人意表, 同輩鹹嗟服焉。
大同八年,武帝撰《孔子正言章句》,詔下國學,宣制旨義。憲時年十四,被 召爲國子《正言》生,謁祭酒到溉,溉目而送之,愛其神彩。在學一歲,國子博士 周弘正謂憲父君正曰:“賢子今茲欲策試不?”君正曰:“經義猶淺,未敢令試。” 居數日,君正遣門下客岑文豪與憲候弘正,會弘正將登講坐,弟子畢集,乃延憲入 室,授以麈尾,令憲樹義。時謝岐、何妥在坐,弘正謂曰:“二賢雖窮奧賾,得無 憚此後生耶!”何、謝於是遞起義端,深極理致,憲與往復數番,酬對閒敏。弘正 謂妥曰:“恣卿所問,勿以童稚相期。”時學衆滿堂,觀者重沓,而憲神色自若, 辯論有餘。弘正請起數難,終不能屈,因告文豪曰:“卿還諮袁吳郡,此郎已堪見 代爲博士矣。”時生徒對策,多行賄賂,文豪請具束脩,君正曰:“我豈能用錢爲 兒買第耶?”學司銜之。及憲試,爭起劇難,憲隨問抗答,剖析如流,到溉顧憲曰: “袁君正其有後矣。”及君正將之吳郡,溉祖道於徵虜亭,謂君正曰:“昨策生蕭 敏孫、徐孝克,非不解義,至於風神器局,去賢子遠矣。”尋舉高第。以貴公子選 尚南沙公主,即梁簡文之女也。
大同元年,釋褐祕書郎。太清二年,遷太子舍人。侯景寇逆,憲東之吳郡,尋 丁父憂,哀毀過禮。敬帝承製,徵授尚書殿中郎。高祖作相,除司徒戶曹。永定元 年,授中書侍郎,兼散騎常侍。與黃門侍郎王瑜使齊,數年不遣,天嘉初乃還。四 年,詔復中書侍郎,直侍中省。太建元年,除給事黃門侍郎,仍知太常事。二年, 轉尚書吏部侍郎,尋除散騎常侍,侍東宮。三年,遷御史中丞,領羽林監。時豫章 王叔英不奉法度,逼取人馬,憲依事劾奏,叔英由是坐免黜,自是朝野皆嚴憚焉。
憲詳練朝章,尤明聽斷,至有獄情未盡而有司具法者,即伺閒暇,常爲上言之, 其所申理者甚衆。嘗陪宴承香閣,賓退之後,高宗留憲與衛尉樊俊徙席山亭,談宴 終日。高宗目憲而謂俊曰“袁家故爲有人”,其見重如此。
五年,入爲侍中。六年,除吳郡太守,以父任固辭不拜,改授明威將軍、南康 內史。九年,秩滿,除散騎常侍,兼吏部尚書,尋而爲真。憲以久居清顯,累表自 求解任。高宗曰:“諸人在職,屢有謗書。卿處事已多,可謂清白,別相甄錄,且 勿致辭。”十三年,遷右僕射,參掌選事。先是憲長兄簡懿子爲左僕射,至是憲爲 右僕射,臺省內目簡懿爲大僕射,憲爲小僕射,朝廷榮之。
及高宗不豫,憲與吏部尚書毛喜俱受顧命。始興王叔陵之肆逆也,憲指麾部分, 預有力焉。後主被瘡病篤,執憲手曰:“我兒尚幼,後事委卿。”憲曰:“羣情喁 喁,冀聖躬康復,後事之旨,未敢奉詔。”以功封建安縣伯,邑四百戶,領太子中 庶子,餘並如故。尋除侍中、信威將軍、太子詹事。
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釋奠之禮,憲於是表請解職,後主不許,給 扶二人,進號雲麾將軍,置佐史。皇太子頗不率典訓,憲手錶陳諫凡十條,皆援引 古今,言辭切直,太子雖外示容納,而心無悛改。後主欲立寵姬張貴妃子始安王爲 嗣,嘗從容言之,吏部尚書蔡徵順旨稱賞,憲厲色折之曰:“皇太子國家儲嗣,億 兆宅心。卿是何人,輕言廢立!”夏,竟廢太子爲吳興王。後主知憲有規諫之事, 嘆曰“袁德章實骨鯁之臣”,即日詔爲尚書僕射。
禎明三年,隋軍來伐,隋將賀若弼進燒宮城北掖門,宮衛皆散走,朝士稍各引 去,惟憲衛侍左右。後主謂憲曰:“我從來待卿不先餘人,今日見卿,可謂歲寒知 松柏後凋也。”後主遑遽將避匿,憲正色曰:“北兵之入,必無所犯,大事如此, 陛下安之。臣願陛下正衣冠,御前殿,依梁武見侯景故事。”後主不從,因下榻馳 去。憲從後堂景陽殿入,後主投下井中,憲拜哭而出。
京城陷,入於隋,隋授使持節、昌州諸軍事、開府儀同三司、昌州刺史。開皇 十四年,詔授晉王府長史。十八年卒,時年七十。贈大將軍,安城郡公,諡曰簡。 長子承家,仕隋至祕書丞、國子司業。
史臣曰:梁元帝稱士大夫中重汝南周弘正,信哉斯言也!觀其雅量標舉,尤善 玄言,亦一代之國師矣。袁憲風格整峻,徇義履道。韓子稱爲人臣委質,心無有二。 憲弗渝終始,良可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