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例曰:大法秋宜下。凡下以汤胜丸散也,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伤寒有热,而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为有血也,当须下之,宜抵当丸。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坚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为血证谛也,属抵党汤下之。
太阳病不解,热结在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已解,但小腹结者,可攻之。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体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大便已坚,宜承气汤。若汗多,而微热恶寒者,为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若腹大满而不大便者,可少与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大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坚,与承气汤。不坚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承气汤,腹中转失气者,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气者,此为头坚后溏,不可攻之也。攻之必胀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坚,宜与小承气汤和之。不转气者,慎勿攻之。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坚,大便必黑,宜抵党汤下之。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越热,不能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下以茵陈汤。方出第十卷中。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承气汤。
少阴病,得之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气汤。
夫实则讝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直视,讝语,喘满者死,下痢者亦死。
伤寒四五日,脉沉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讝语。
大承气汤
主热盛,腹中有燥屎,语者方。
大黄四两 厚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消五合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消,更煎一两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抵党丸方
水蛭二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虻虫二十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末之,蜜和合,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顿服之。晬时当下血,不下更服。
抵党汤方
水蛭三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虻虫二十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承气汤方
枳实五枚 大黄四两 芒消半升 甘草二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尽服之。
生地黄汤
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黄三斤 大黄四两 大枣二枚 甘草一两 芒消二合
上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
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烦,腹中有干粪,讝语,大柴胡加萎蕤知母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芍药各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大黄 甘草各一两 人参三两 萎蕤 知母各二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为效。《集验》用枳实四枚,不用芍药。
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方
柴胡四两 升麻 黄芩 大青 杏仁各三两 芍药 知母 栀子仁各四两 香豉一升 石膏八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若热盛,加大黄四两。
治伤寒留饮,宿食不消,快豉丸方
豆豉一升 巴豆三百枚,今用二百枚 杏仁六十枚 黄芩 黄连 大黄 麻黄各四两 芒消 甘遂各三两
上九味末之,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黄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