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被譽爲中國最早的臨牀百科全書,共30卷,是綜合性臨牀醫著。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例曰:大法秋宜下。凡下以湯勝丸散也,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傷寒有熱,而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爲有血也,當須下之,宜抵當丸。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堅滿,小便不利者,爲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爲血證諦也,屬抵黨湯下之。
太陽病不解,熱結在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已解,但小腹結者,可攻之。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體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慾解,可攻裏也。手足戢然汗出者,大便已堅,宜承氣湯。若汗多,而微熱惡寒者,爲外未解也,桂枝湯主之。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若腹大滿而不大便者,可少與承氣湯,微和其胃氣,勿令大下。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堅,與承氣湯。不堅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承氣湯,腹中轉失氣者,爲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氣者,此爲頭堅後溏,不可攻之也。攻之必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即噦,其後發熱者,大便必復堅,宜與小承氣湯和之。不轉氣者,慎勿攻之。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堅,大便必黑,宜抵黨湯下之。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爲越熱,不能發黃。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宜下以茵陳湯。方出第十卷中。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宜承氣湯。
少陰病,得之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氣湯。
夫實則讝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直視,讝語,喘滿者死,下痢者亦死。
傷寒四五日,脈沉喘滿,沉爲在裏而反發汗,津液越出,大便爲難,表虛裏實,久則讝語。
大承氣湯
主熱盛,腹中有燥屎,語者方。
大黃四兩 厚朴八兩 枳實五枚 芒消五合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煎取二升,去滓,下芒消,更煎一兩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抵黨丸方
水蛭二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虻蟲二十枚 大黃三兩
上四味末之,蜜和合,分爲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頓服之。晬時當下血,不下更服。
抵黨湯方
水蛭三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虻蟲二十枚 大黃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承氣湯方
枳實五枚 大黃四兩 芒消半升 甘草二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取下利爲度,若不得利,盡服之。
生地黃湯
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 大黃四兩 大棗二枚 甘草一兩 芒消二合
上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
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煩,腹中有幹糞,讝語,大柴胡加萎蕤知母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 芍藥各三兩 半夏半升 生薑五兩 大黃 甘草各一兩 人蔘三兩 萎蕤 知母各二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爲效。《集驗》用枳實四枚,不用芍藥。
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方
柴胡四兩 升麻 黃芩 大青 杏仁各三兩 芍藥 知母 梔子仁各四兩 香豉一升 石膏八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若熱盛,加大黃四兩。
治傷寒留飲,宿食不消,快豉丸方
豆豉一升 巴豆三百枚,今用二百枚 杏仁六十枚 黃芩 黃連 大黃 麻黃各四兩 芒消 甘遂各三兩
上九味末之,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崔氏雲:此黃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