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比划的41个成语

形容比划的41个成语

以下这些成语都与形容比划相关,它们生动地描绘了各种动作和姿态。

动手动脚

成语拼音

dòng shǒu dòng jiǎo

成语解释

指动手打架、动脚踢人

典故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你却不可躁暴,便去动手动脚。打搅了事,那时我不管你。”

成语典故

史湘云病了,贾宝玉经常去看望她,这让林黛玉的丫鬟紫鹃不满。贾宝玉看完史湘云后去拜访林黛玉,恰好黛玉在午休。宝玉便与紫鹃在外说笑,紫鹃劝宝玉不要动手动脚避免闲话,借机考验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她编的一段谎话让宝玉病了一场。

成语造句

他这个人总是对别人动手动脚,行为举止很不检点。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李四的年轻人。李四生性调皮捣蛋,平日里总是喜欢捉弄别人,动手动脚的,搞得街坊邻里都对他有些头疼。 一天,李四在集市上闲逛,看到一位老人正在摆摊卖些小玩意儿。他心生恶作剧之意,便偷偷走到老人身后,突然伸手推了老人一下。老人毫无防备,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周围的人纷纷指责李四的行为,但他却不以为意,还嘻嘻哈哈地跑开了。 后来,李四又看到一个年轻姑娘独自走在路上,他又起了坏心思,跑过去对姑娘动手动脚,吓得姑娘花容失色。姑娘的家人得知后,非常愤怒,找到李四理论。李四却依旧态度蛮横,不肯认错。 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李四的名声越来越差。终于,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智者。智者听闻了李四的所作所为,决定要好好教训他一番。智者找到李四,对他说:“你可知你这样动手动脚的行为,是多么不道德和不尊重他人。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不想别人这样对你,你就不应该这样对待别人。” 李四听了智者的话,一开始还不以为然,但智者继续给他讲述了许多历史上因为不尊重他人而导致悲惨下场的故事。李四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从那以后,李四决心改变自己。他不再随意对别人动手动脚,而是学会了尊重和礼貌。他努力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渐渐地,人们对他的看法也有所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四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他也明白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而曾经那个喜欢动手动脚、调皮捣蛋的李四,也成为了小镇上人们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提醒着大家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这个故事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切不可随意对他人动手动脚,以免伤害到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画地为牢

成语拼音

huà dì wéi láo

成语解释

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典故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成语典故

西汉时期,李陵战败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十分生气。司马迁则认为李陵曾经杀得匈奴人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汉武帝对司马迁施行“腐刑”。司马迁虽然画地为牢,身陷囹圄,但他艰苦顽强地完成《史记》这部巨著。

成语造句

一个人如果总是故步自封,就如同画地为牢,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住着一位名叫李义的年轻人。 李义生性善良正直,但有时也有些冲动。一天,他在集市上与一个恶霸发生了冲突。那恶霸平日里横行霸道,欺负弱小,这次更是蛮不讲理地挑衅李义。李义忍无可忍,便与那恶霸动起手来。虽然李义最终占了上风,但他也不小心打伤了恶霸。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官府那里,官府立刻派人来捉拿李义。李义知道自己闯了祸,心中十分懊悔,但他并没有选择逃跑。当官府的人到来时,他坦然地面对他们,没有丝毫反抗。 官府的官员见李义如此诚恳,心中有些不忍。他们想到,虽然李义打伤了人,但那恶霸确实作恶多端,而李义平日里也是个好人。于是,官员们经过商议,决定给李义一个特殊的惩罚。 他们在地上用树枝画了一个圈,对李义说:“从现在起,你就站在这个圈子里,不能踏出一步,直到我们说可以为止。这就是对你的惩罚。”李义点头答应,乖乖地站在了圈子里。 就这样,李义开始了他画地为牢的日子。起初,他觉得这个惩罚很轻松,不就是站在一个圈子里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感受到了这种限制带来的痛苦。他不能去工作,不能照顾家人,不能与朋友们相聚。 周围的人们开始对他指指点点,有些人甚至嘲笑他的愚蠢。但李义并没有在意这些,他心中只有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他明白,自己的冲动行为给大家带来了麻烦,他必须要承担后果。 在这期间,李义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冲动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麻烦。他决定,等这次惩罚结束后,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的方法去处理事情。 终于,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官府的官员们看到了李义的真诚和悔改,决定解除他的惩罚。当他们告诉李义可以走出圈子时,李义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深深地向官员们鞠躬道谢,然后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了那个圈子。 从那以后,李义成为了一个更加成熟、稳重的人。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诫身边的人,做事要冷静,不要轻易冲动。而“画地为牢”这个词,也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形容人们自我约束、遵守规则的一个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我约束,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有时候,这种约束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适,但它却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只有每个人都能做到自我约束,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画蛇添足

成语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成语解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典故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成语典故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成语造句

做一件事情明明已经很完美了,却还要多此一举地去改动,结果反而弄巧成拙,这真是画蛇添足。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贵族举行祭祀活动。祭祀结束后,他拿出了一壶酒作为赏赐,准备赐给那些帮忙祭祀的门客们。但是这壶酒并不够所有门客喝,若是每人都分一点,那谁也喝不尽兴。这时候,有个门客站出来出了个主意,他说:“我们可以通过比赛画蛇来决定谁能独享这壶酒,谁先画好蛇,谁就可以得到这壶酒。”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公平合理,于是纷纷点头同意。 众人都迅速拿起笔开始画蛇,其中有一个门客画得特别快,不一会儿就把蛇的轮廓画好了。他看着其他人还在专心致志地画着,心中不禁得意起来。他心想:“我画得这么快,就算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来得及。”于是,他就自作聪明地给蛇添上了几只脚。 就在他还在得意洋洋地添脚时,另一个门客已经画好了蛇。这个门客立刻举起手来,大声说:“我画好了!”那个画蛇添足的门客十分惊讶,他反驳道:“我还没画完呢,我给蛇添了几只脚。”然而,那个最先画好的门客却笑着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你这是多此一举啊。”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赞同,最终,那壶酒就归了最先画好蛇的门客。这个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人们用“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做了多余的事情,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弄巧成拙的行为。就如同《战国策·齐策二》中所记载的这件事一般,本来很简单明了的事情,却因为无端的多此一举而导致失败。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避免这种画蛇添足的行为,要懂得恰到好处,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要随意去添加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或行为,以免破坏了原本的完美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画饼充饥

成语拼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成语解释

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典故出处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成语造句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一味地画饼充饥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脚踏实地去努力解决问题。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饥荒。百姓们食不果腹,生活苦不堪言。 这个国家的国王名叫路易,他看到子民们遭受饥饿的折磨,心中也十分焦急。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希望能找到解决饥荒的办法。 其中一位大臣建议道:“陛下,我们可以先安抚百姓,给他们一些希望,让他们能够坚持下去。”路易国王觉得有道理,便问道:“那该如何给他们希望呢?”大臣思索片刻后说:“我们可以向百姓们承诺,只要他们再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有大量的食物供应,让他们不再挨饿。” 路易国王听后,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宣布:“子民们,不要害怕饥荒,只要大家再忍耐一段时间,我们即将迎来丰收,到时候会有吃不完的食物。”百姓们听到国王的承诺,心中燃起了希望,他们咬紧牙关,继续艰难地生活着。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承诺中的食物并没有到来。百姓们依然饿着肚子,生活状况没有丝毫改善。路易国王也开始着急起来,他不断地催促大臣们想办法解决食物问题,但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随着饥荒的持续,百姓们对国王的承诺逐渐失去了信任。他们意识到,国王所谓的承诺只是一个“画饼充饥”的空话,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百姓们开始抱怨,社会也变得动荡不安。 终于,路易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明白了仅仅靠空洞的承诺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他开始积极地采取行动,组织人力寻找食物来源,并且实施一系列的救灾措施。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缓解了饥荒的状况,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不能仅仅依靠空洞的承诺和幻想来解决,而应该采取实际行动。就如同“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含义,画个饼来解除饥饿只是自欺欺人,最终还是要靠真实的食物才能填饱肚子。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避免只说不做,要脚踏实地去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有些统治者为了安抚民心,会许下一些不切实际的诺言,但最终却无法兑现,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不满。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明白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虚幻的承诺和想象。

画龙点睛

成语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成语解释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典故出处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成语典故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成语造句

一幅优秀的画作,有时候往往只需在关键处轻轻一点,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幅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成语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的画非常逼真,尤其是他画的龙,简直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 有一次,张僧繇在一座寺庙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形态各异,张牙舞爪,十分生动。但是奇怪的是,他都没有给龙点上眼睛。前来观看的人们都觉得很不解,纷纷询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点上眼睛。张僧繇回答说:“如果我给龙点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听了都不相信,觉得他是在开玩笑,坚持要他给龙点上眼睛。 张僧繇无奈之下,只好拿起画笔,给其中两条龙点上了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两条被点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而起,飞向了天空,而那两条没有点眼睛的龙依然留在墙壁上。人们都被这神奇的景象惊呆了,对张僧繇的画技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也有所记载,它充分展现了张僧繇高超的绘画技艺。“画龙点睛”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用来形容艺术作品在关键处加上一笔,使其更加生动、传神,也比喻说话或写作时,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句话点明主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在后来的文学、艺术等领域中,“画龙点睛”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一个精妙的结尾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个作品更加深刻和富有感染力;在艺术创作中,一个巧妙的细节处理可以让作品更加完美和独特。 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是创作还是其他事情,都要注重关键的细节和要点。有时候,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或言语,却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就像张僧繇点上龙的眼睛,让原本静态的龙变得鲜活起来。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抓住关键,在重要的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从而让事情变得更加顺利和成功。同时,这个成语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神奇现象的想象,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指手画脚

成语拼音

zhǐ shǒu huà jiǎo

成语解释

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典故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五回:“见这李虞侯、张干办在宋江前面指手划脚,你来我去,都有心要杀这厮,只是碍着宋江一个,不敢下手。”

成语典故

贾府热闹非凡,贾母开宴庆生日,贾政陪贾母一起玩闹、猜谜与讲笑话,大家十分高兴。贾政因故离开,宝玉就神气活现了,他跑至围屏灯前,指手画脚,满口批评,说这个的这句不好,那个的破的不恰当,就像开了锁的猴子一样活泼。

成语造句

他总是在别人做事的时候在一旁指手画脚,却从不亲自去帮忙。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张华的年轻人。张华家境贫寒,但他却聪明好学,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有的商人,他准备在这里投资一项重要的生意。商人需要招募一些帮手,张华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前去应聘。经过一番考核,张华凭借着自己的机灵和勤奋成功地获得了这份工作。 随着生意的开展,张华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他做事认真负责,又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和张华一起工作的人开始对他心生嫉妒。 其中有一个名叫李四的人,他自己能力平平,却总是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每当张华提出一些好的建议或者做出一些出色的成果时,李四不是虚心学习,而是在一旁阴阳怪气地说三道四,对张华的做法指指点点,说这里不对,那里不好,仿佛他自己才是最懂的人。 张华一开始并没有在意李四的行为,他依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但李四却越来越过分,他不仅在众人面前对张华指手画脚,甚至还试图破坏张华的工作成果。 终于,张华忍无可忍。一天,当李四又在对他指手画脚时,张华当着众人的面质问李四:“你总是这样对我指手画脚,可你自己又做出了什么成绩呢?你有什么资格来评判我的工作?”李四被问得哑口无言,羞愧难当。 这件事情让其他同事也对李四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大家开始明白,真正有能力的人是用行动和成果说话,而不是像李四这样只会指手画脚。 从那以后,李四也收敛了许多,而张华则更加努力地工作,最终帮助商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自己也实现了人生的飞跃。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在三国时期,马谡自以为是,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在守街亭时对军事行动指手画脚,结果导致大败。这就告诫我们,不要做一个只会对别人指手画脚却没有实际能力的人,而是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创造价值。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努力和成果,多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不是随意地对他人评头论足、指手画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装模作样

成语拼音

zhuāng mó zuò yàng

成语解释

样:模样、姿态。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

典故出处

宋·史浩《荆钗记传奇》:“装模作样,恼吾气满胸膛。”

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诸葛亮用计三气周瑜。周瑜病倒,不久就一命呜呼。诸葛亮代表刘备前去吊唁,在周瑜灵前泪如雨下,悲痛欲绝,别人一点也看不出他是装模作样的,认为诸葛亮心胸豁达,不计前嫌。鲁肃也认为周瑜心胸狭隘。

成语造句

他平时总是装模作样地表现出很努力的样子,实际上却并没有真正付出多少。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叫李四,他生活在一个小镇上。李四是一个非常懒惰且喜欢投机取巧的人。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新的官员。这位官员为了了解镇民的生活状况,决定在镇中心举办一场集会,让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李四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想这是一个可以出风头的好机会。 到了集会那一天,李四特意穿上了一身看起来很庄重的衣服,摆出一副很严肃认真的样子。在集会上,他第一个站出来发言,装模作样地说了一大堆看似很有道理的话,其实都是些空话套话。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很关心镇民、很有见识的人。 然而,这位新官员并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在之前的地方任职时,就遇到过很多像李四这样装模作样的人。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李四,发现他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对镇民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 在集会结束后,官员暗中派人去调查李四的真实情况。结果发现李四平日里根本就不关心他人,只是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他经常做一些表面功夫,以博取别人的赞赏和认可。 官员了解到这些后,决定找个机会揭穿李四的真面目。不久后的一次会议上,官员故意提出了一个关于镇民实际问题的讨论,然后点名让李四发表意见。李四顿时慌了神,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之前那些装模作样的本事此时也派不上用场了。 最终,李四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他的虚伪和装模作样也被大家所看穿。从此之后,人们都对李四敬而远之,不再相信他的那些花言巧语和表面功夫。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装模作样或许能够得逞一时,但终究会被识破。就如同《史记》中所记载的那些虚伪的政客,虽然一时风光,但最终都落得个可悲的下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真诚待人,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生活,而不是靠装模作样来获取利益或名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昂首挺胸

成语拼音

áng shǒu tǐng xiōng

成语解释

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典故出处

欧阳予情《小英姑娘》她伸开两手昂首挺胸,狂了似的往外跑。”

成语典故

个个视死如归,坚贞不屈,昂首挺胸站在那里。王之燕同志领头高呼起口号。★《上饶集中营·浩气长存》

成语造句

他迈着坚定的步伐,目光炯炯,昂首挺胸地走向领奖台。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 李明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国家时常遭受外敌的侵扰。他自小就立下志向,要为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明勤奋好学,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还熟读兵法。终于有一天,外敌再次入侵,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李明毅然决定投身军旅,他带着满腔的热血和豪情奔赴战场。 在战场上,李明毫不畏惧敌人的凶猛攻击。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带领着士兵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每一次战斗,他都昂首挺胸地站立在队伍的最前方,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有一次,敌军设下了重重陷阱,将李明所在的部队围困在一个山谷之中。面对绝境,许多士兵都心生恐惧和绝望,但李明却依然保持着那份坚定和从容。他鼓励士兵们不要放弃,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重新振作起来,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突围战。 经过数日的激战,李明和他的部队终于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包围。他们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国家,李明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在后续的战斗中,李明继续发挥着他的勇敢和智慧,为国家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他的名字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而他那昂首挺胸的身影也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李明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后人。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范例,让人们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李明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和担当,他的昂首挺胸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每一个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奋斗的人。

比手划脚

成语拼音

bǐ shǒu huà jiǎo

成语解释

形容说话时用手势示意或加强语气。

典故出处

杨朔《金字塔夜月》老看守却像没听见,紧比手划脚说。”

成语典故

二舅讲故事是很认真的,讲到红军胜利的时候,总是比手划脚,眉飞色舞。★陈炎荣《雨过天晴》

成语造句

在讨论方案时,他总是在一旁不了解实际情况就比手划脚,让人十分反感。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年轻人,阿明和阿辉。 阿明是个心思细腻、做事认真的人,但他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阿辉则恰恰相反,性格豪爽,说话做事总是风风火火的,还特别喜欢在各种事情上比手划脚。 有一次,镇上来了个杂技团表演。阿明和阿辉一同前去观看。表演过程中,阿辉就不停地在旁边比手划脚,一会儿说这个动作应该这样做,一会儿又说那个环节不够精彩。阿明则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着表演,偶尔会因为阿辉的举动而感到有些尴尬。 表演结束后,两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位老人在路边唉声叹气。阿明上前询问,原来老人的牛车坏了,正发愁怎么把货物运回去。阿明二话不说,就开始帮忙检查牛车,试图寻找解决办法。而阿辉呢,站在一旁比比划划,一会儿指挥阿明这样做,一会儿又说那样不对。阿明虽然心里有些不悦,但还是专注于修理牛车。 经过一番努力,阿明终于修好了牛车,老人对阿明感激不已。阿辉却在旁边得意地说:“看吧,要不是我在旁边指挥,他哪能这么快修好。”阿明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辉这种喜欢比手划脚的行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不满。大家觉得他总是空谈,却不真正去做事。而阿明因为踏实肯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有一天,镇里决定举办一场重要的活动,需要有人来负责筹备。大家一致推荐了阿明,而阿辉却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心中很是不服气。他找到阿明,又开始比手划脚地说自己有多么适合这个工作。阿明平静地看着他说:“阿辉,我们不能总是只说不做,行动才是最重要的。”阿辉听了,陷入了沉思。 从那以后,阿辉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比手划脚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他开始学着像阿明一样,脚踏实地地去做事。渐渐地,阿辉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光靠比手划脚地空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付诸行动,才能真正有所成就。就如《荀子·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应该避免成为只会夸夸其谈的人,而要以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捶胸顿足

成语拼音

chuí xiōng dùn zú

成语解释

捶敲打;顿跺。敲胸口,跺双脚。形容非常懊丧,或非常悲痛。

典故出处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我衷肠,除告天,奈天高,又不知,只落的捶胸顿足空流泪。”

成语典故

孔明说罢,触动玄德衷肠,真个捶胸顿足,放声大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成语造句

他得知自己错过了那个绝佳的机会,懊悔得捶胸顿足。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四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 李四为人勤劳善良,但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父亲突然身患重病,尽管李四四处求医问药,倾尽全力,却依然无法挽回父亲的生命。父亲的离世让李四悲痛欲绝,他整日以泪洗面,心中充满了自责和悔恨。 在那些痛苦的日子里,李四常常一个人来到村后的山坡上,对着天空捶胸顿足。他责怪自己没有能力救回父亲,后悔自己曾经没有多陪陪父亲,心中的悲痛如潮水般汹涌澎湃。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对他的疼爱和呵护,想起那些和父亲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如今都已成为永远无法追回的回忆。 有一天,村里的一位长者路过山坡,看到了正在捶胸顿足的李四。长者走上前去,轻轻地拍了拍李四的肩膀,对他说:“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但是逝者已矣,你不能一直这样沉沦下去。你的父亲也不希望看到你这样自暴自弃。”李四抬起头,泪眼朦胧地看着长者,说:“可是我真的很后悔,我觉得自己好没用。”长者叹了口气,说:“人生总有许多遗憾和无奈,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你要学会接受现实,坚强地走下去,这样才对得起你的父亲。” 李四听了长者的话,陷入了沉思。他知道长者说得有道理,自己不能一直这样萎靡不振。从那以后,李四开始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他把对父亲的思念和愧疚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他更加努力地劳作,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村里的其他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四逐渐从悲伤中走了出来,他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他明白了,人生虽然会有捶胸顿足的痛苦时刻,但只要勇敢地面对,就一定能够走出阴霾,迎来新的希望和美好。 而李四的故事也在村里流传开来,人们在感叹他命运多舛的同时,也对他的坚强和勇敢敬佩不已。从此以后,每当村里有人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就会想起李四曾经的捶胸顿足,然后鼓励自己要像李四一样,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如意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希望,要勇敢地向前,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搓手顿脚

成语拼音

cuō shǒu dùn jiǎo

成语解释

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四回县太爷急的搓手顿脚,叫了签稿,请了刑名师爷,大家斟酌,想不出一个法子。”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那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走来走去,搓手顿脚。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李四的年轻人。李四家境贫寒,但他却有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 李四一心想要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于是他决定去学习一门手艺。他四处打听,最终选择了跟着一位老木匠当学徒。开始的时候,李四非常努力,认真地学习每一个技巧和步骤。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过程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顺利。有时候,他会遇到一些很难掌握的工艺,反复尝试却依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有一次,师傅让他打造一个精致的木盒,李四信心满满地开始动手。可是,在制作过程中,他却遇到了难题,怎么都无法让木盒的各个部分完美契合。他着急得不行,在工作间里搓手顿脚,不知该如何是好。他尝试了各种方法,却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就在李四感到万分沮丧的时候,师傅走了过来。师傅看着他焦急的样子,笑着说:“徒儿,不要着急,慢慢来。我们做木匠这行,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师傅拿起工具,亲自示范给他看,李四认真地看着师傅的每一个动作。 经过师傅的指导,李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地重新开始制作木盒。这一次,他格外专注,不再像之前那样浮躁。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打造出了一个完美的木盒。 从那以后,李四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时,不能只是搓手顿脚地着急,而是要冷静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李四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木匠,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家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他的故事也在小镇上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激励自己的典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冷静,不急躁,不慌乱,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自己的目标。

大打出手

成语拼音

dà dǎ chū shǒu

成语解释

打出手戏曲中的一种武打技术,一出剧中的主要人物与多个对手相打,形成种种武打场面。比喻逞凶打人或殴斗。

典故出处

郭沫若《南京印象》这儿在三天前正是大打出手的地方,而今天却是太平无事了。”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就闹得不可开交,最后竟然大打出手。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相邻的村庄,分别叫做东村和西村。东村有一个年轻人叫李明,他身强力壮,但脾气火爆;西村有个青年叫张华,也是个急性子。 一天,东村和西村因为争夺一处水源而产生了矛盾。李明和张华作为各自村庄的代表,被推到了冲突的最前线。一开始,双方只是言语上的争吵,但随着情绪的激化,两人渐渐失去了理智。 李明瞪着张华,大声喊道:“这水源明明就是我们东村先发现的!”张华也不甘示弱,回击道:“胡说,这水源一直就是我们西村在用!”说着说着,两人越靠越近,最后竟然扭打在了一起。他们的举动如同点燃了火药桶,东村和西村的村民们也纷纷加入了战斗,场面一度混乱不堪。 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一位路过的智者看到了这一幕。他连忙上前大声呼喊,试图制止这场争斗。智者说道:“你们这样大打出手,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只会让两村的关系更加恶化,大家都得不偿失啊!”然而,此时的众人根本听不进去他的话。 智者见劝说无果,便心生一计。他跑到附近的山上,点燃了一堆烟火。巨大的浓烟引起了附近官府的注意,很快,一队官兵来到了现场。看到官兵到来,村民们这才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场面逐渐安静了下来。 官兵的首领严厉地训斥道:“你们在此大打出手,成何体统!水源的问题应该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而不是用暴力!”这时,李明和张华以及村民们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纷纷低下了头。 在官兵的调解下,东村和西村决定共同协商水源的分配问题。经过一番讨论,最终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从此,两个村庄不再因为水源而争斗,而是和睦相处。 这件事情让李明和张华深刻地认识到,冲动和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麻烦。他们明白了,只有通过理性和和平的方式,才能真正地解决矛盾,实现共赢。 而“大打出手”这个成语,也从此成为了人们用来形容激烈争斗、暴力冲突的常用词汇。它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分歧和矛盾时,要保持冷静,避免冲动行事,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就如同这场水源之争,如果不是智者和官兵的及时制止,不知道会发展成多么严重的局面。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用智慧和理性去化解矛盾,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大显身手

成语拼音

dà xiǎn shēn shǒu

成语解释

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典故出处

茹志娟《高高的白杨树》爱唱的人,就在舞台上痛痛快快唱吧.种棉花的,就在连成片的土地上大显身手吧!”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这次科技竞赛中,各路选手都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一展自己的才华和实力。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阳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家时常遭受外敌的侵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李阳自幼勤奋好学,尤其对武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他四处拜师学艺,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本领。 有一年,外敌再次大规模入侵,国家陷入了危急之中。朝廷紧急招募勇士,组建军队抗击外敌。李阳得知这个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 在战场上,李阳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面对敌人凶猛的进攻,他毫不畏惧,奋勇杀敌。他凭借着高超的武艺和过人的勇气,在一次次战斗中屡立战功,逐渐崭露头角。 一次关键的战役中,敌我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敌人的防线坚固,我方久攻不下。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李阳挺身而出。他仔细观察了敌人的布阵,找到了对方的弱点。他带领一队精锐士兵,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的薄弱之处。在李阳的带领下,士兵们个个勇猛无比,他们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经过这场战役,李阳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军队。他成为了众人敬仰的英雄,大家都对他的勇敢和智慧赞叹不已。而李阳也在这场战争中真正地大显身手,为保卫国家、守护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战争结束后,李阳因其卓越的表现被朝廷封为将军。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地训练士兵,加强国防。他知道,只有国家强大了,百姓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李阳的努力下,国家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与安宁。而他大显身手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至今,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进取、勇敢拼搏的典范。正如《史记》中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人们心中。

慌手慌脚

成语拼音

huāng shǒu huāng jiǎo

成语解释

形容动作忙乱。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他干什么都不稳重,慌手慌脚的。

成语造句

他一遇到紧急情况,就变得慌手慌脚,完全不知所措,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了。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叫小李,他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小李平时做事总是粗心大意,缺乏条理。 有一天,村子里的长老决定举办一场重要的祭祀活动,需要村民们帮忙准备各种物品。小李也被分配了一些任务,其中包括去采集一些特定的草药。 小李兴高采烈地出发了,然而,他一路上都没有认真规划,只是随意地走着。当他到达草药生长的地方时,却发现自己根本不记得需要采集哪些草药了。他开始慌手慌脚地在草丛中胡乱寻找,把周围弄得乱七八糟。 在慌乱中,他不小心踩到了一条蛇,蛇被激怒后向他发起了攻击。小李吓得惊慌失措,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是拼命地乱跑。结果,他不仅没有采集到草药,还弄得自己狼狈不堪,身上也多了好几处伤口。 当他回到村子时,长老看到他的样子,皱起了眉头。长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做事要有计划,不能总是这样慌手慌脚。你看看,因为你的慌张,不仅没有完成任务,还让自己陷入了危险之中。”小李羞愧地低下了头,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这件事情让小李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因为慌乱而导致失败的例子,比如在战场上,一些将领因为不能冷静应对突发情况,慌手慌脚地指挥,最终导致军队溃败。他明白了,只有保持冷静和镇定,才能更好地处理事情。 从那以后,小李开始努力改变自己。他学会了在做事之前先认真思考,制定计划,遇到问题时也不再轻易慌张,而是努力想办法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变得越来越稳重,做事也越来越有条理。 通过小李的故事,我们可以明白,慌手慌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保持冷静和从容,以更加理性和有序的方式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走向成功。

挤眉弄眼

成语拼音

jǐ méi nòng yǎn

成语解释

用眼睛、眉毛示意。

典故出处

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挤眉弄眼,伶齿俐牙,攀高接贵,顺水推船。”

成语典故

不料偏又有几个滑贼看出形景来,都背后挤眉弄眼,或是咳嗽扬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

成语造句

他在台上表演时,那滑稽的模样,又是蹦又是跳,还挤眉弄眼,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李三的年轻人。李三自幼机灵聪慧,但却生性调皮捣蛋,喜欢搞一些恶作剧。 一天,镇上来了一个戏班子表演。戏班子里的演员们在舞台上精彩地表演着,台下的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李三也在人群中,他看着演员们的各种表情和动作,心中突然涌起一个念头。 表演结束后,李三开始模仿起戏班子里演员的样子,对着周围的人挤眉弄眼。一开始,人们只是觉得他有些好笑,并不在意。但渐渐地,李三越来越过分,不管是在街上遇到熟人,还是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他都会突然对别人挤眉弄眼,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和尴尬。 有一次,在一个重要的集市日上,李三看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他竟然当着众人的面,朝着老先生挤眉弄眼。老先生十分生气,斥责他道:“你这小子,如此无礼,成何体统!”李三却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三的这种行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不满。大家都觉得他太过轻浮和不尊重他人。他的朋友们也纷纷劝他改掉这个坏毛病,可李三却觉得这只是一种玩乐,根本不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天,李三因为挤眉弄眼惹到了一位有权有势的人。那人十分恼怒,决定给李三一个教训。他找了个机会,狠狠地惩治了李三一番,让李三吃尽了苦头。 经过这次教训,李三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明白了挤眉弄眼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举动,在某些时候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大的麻烦。从那以后,李三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不再随意对人挤眉弄眼,变得更加稳重和有礼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应该得体恰当,不能因为一时的好玩或者调皮而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正如《论语》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行为,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举手投足

成语拼音

jǔ shǒu tóu zú

成语解释

一抬手,一动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典故出处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气质非凡,就算是日常的一些小动作,也能让人从其举手投足之间感受到一种优雅和从容。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华的年轻人。 张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从小就胸怀大志,渴望能有一番作为。他勤奋好学,努力地汲取着各种知识和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华开始涉足社会。他的言行举止间,总是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风度。无论是与人交谈,还是处理事务,他都能做到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张扬,也绝不怯懦退缩。 有一次,张华所在的地方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张华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十分焦急。他主动站出来,积极组织大家抗旱救灾。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决定,都展现出他的智慧和果敢。他亲自带领大家寻找水源,挖井取水,举手投足之间尽显担当。 旱灾终于得到了解决,百姓们对张华充满了感激和敬佩。张华的名声也渐渐传开,很多人都知道了有这样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人。 后来,国家面临外敌的入侵,需要招募勇敢之士去前线抗敌。张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在战场上,他奋勇杀敌,毫不畏惧。他的每一次冲锋,每一次挥剑,都充满了力量和勇气。他的举手投足,都让敌人感受到了他的坚定和决心。 经过一场又一场的激烈战斗,张华和他的战友们终于取得了胜利,成功地保卫了国家和人民。张华也因为他的英勇表现和卓越贡献,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重用。 张华的故事传遍了四方,人们对他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君子风范,什么是举手投足间的魅力与力量。他的经历也告诉人们,一个人的气质和素养,不仅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中。只有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能展现出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能力,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仰,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毛手毛脚

成语拼音

máo shǒu máo jiǎo

成语解释

毛举动轻率。做事粗心,不细致。

典故出处

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三折可不知怎么又生下我这样尖嘴缩眼,毛手毛脚,这等碜东西来。”

成语典故

但凡有点毛手毛脚的,小人决不用他。(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六回)

成语造句

他做起事来总是不认真,常常出错,给人的感觉就是毛手毛脚的。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名叫阿毛的年轻人。阿毛生性活泼好动,但做事总是有些毛手毛脚。 一天,阿毛看到镇上来了一个杂技团表演。他被那些精彩的技艺深深吸引,尤其是看到杂技师们灵活地抛接各种物品,他心中涌起了强烈的兴趣。回到家后,阿毛也开始尝试模仿杂技师们的动作,拿着家里的东西抛来抛去。结果,不是把碗打碎了,就是把花瓶碰倒了,把家里弄得一团糟。他的父母见状,连连摇头叹气。 有一次,阿毛看到邻居家在搬东西,热心的他立刻跑去帮忙。然而,他毛手毛脚的毛病又犯了。在搬一个箱子的时候,不小心手一滑,箱子掉在了地上,里面的东西散落一地。邻居虽然没有责怪他,但阿毛自己却感到非常不好意思。 阿毛意识到自己这样下去不行,他决定要改掉这个毛病。于是,他开始努力让自己变得沉稳起来。他去跟镇上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学习手艺,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一点一点地磨练自己。 在老工匠的教导下,阿毛逐渐学会了专注和细心。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鲁莽行事,做事之前会先思考清楚步骤和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阿毛终于有了很大的进步。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群强盗。他们在镇上肆意抢掠,百姓们都非常恐慌。阿毛看到这个情况,心中涌起了一股正义感。他没有像以前那样冲动地冲上去,而是冷静地观察了一下局势,然后想出了一个计划。他利用自己学到的手艺,制作了一些简单的陷阱,然后悄悄地布置在强盗们可能经过的地方。当强盗们落入陷阱后,阿毛带领着镇上的百姓们一起将他们制服。 经过这件事情,大家对阿毛刮目相看。阿毛也明白了,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从此,阿毛不再是那个毛手毛脚的年轻人,而是成为了一个稳重且有担当的人,为小镇的和平与安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有决心去改变,不断地努力和学习,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像阿毛一样,从一个毛手毛脚的人成长为一个令人敬佩的人。

眉飞色舞

成语拼音

méi fēi sè wǔ

成语解释

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余荩臣一听‘明保’二字,正是他心上最为关切之事,不禁眉飞色舞。”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讲述自己的旅行经历时,那生动的表情和丰富的手势,让人感觉他整个人都沉浸在快乐之中,眉飞色舞的样子十分有感染力。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李明生性乐观,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总是能看到积极的一面。 一天,李明所在的小镇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这位客人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画作闻名遐迩。画家来到小镇是为了寻找创作的灵感。李明听闻后,非常兴奋,他决定去拜访这位画家,希望能从他那里学到一些绘画的技巧和经验。 李明带着自己的一些画作来到画家下榻的地方,他恭敬地向画家展示了自己的作品。画家看了看李明的画作,微微点头,然后开始给李明指点。李明听得非常认真,他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默记住画家的每一句话。 经过画家的指导,李明感觉自己的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从那以后,李明更加努力地学习绘画。他每天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绘画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的画作越来越好,他开始在小镇上崭露头角。 有一天,小镇上举办了一场绘画比赛。李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比赛。在比赛中,李明发挥得非常出色,他的画作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最终,李明获得了比赛的冠军。 当李明得知自己获得冠军的那一刻,他激动得眉飞色舞。他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和朋友。大家都为李明感到骄傲和自豪。 李明并没有因为获得冠军而骄傲自满,他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继续努力学习绘画,不断地挑战自己。 多年后,李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画作不仅在小镇上备受推崇,还在整个国家都享有盛誉。李明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只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眉飞色舞”这个成语,也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极度兴奋和高兴时的神情。就像李明在获得冠军时的那种激动和喜悦,让他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仿佛整个人都变得光彩照人。这个成语也提醒着我们,生活中总会有让我们感到兴奋和高兴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享受这些美好的时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拿班作势

成语拼音

ná bān zuò shì

成语解释

装模作样。

典故出处

清·曹雪琴《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凤姐因见他素日不大拿班作势的,便依允了。”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面对别人的请求时,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拿班作势,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李四的人。李四这人没什么真才实学,却总喜欢装腔作势,仗着自己和当地一位有权有势的官员有些关系,便常常在众人面前拿班作势。 有一次,镇上来了一位外地的商人,带来了许多珍贵的货物。李四看到这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好机会,便大摇大摆地走到商人面前,装出一副很懂行的样子,对货物评头论足。商人一开始还礼貌地回应着他,但很快就发现李四其实是在不懂装懂。 然而,李四并不在意商人的态度,依旧我行我素地在那里拿班作势。他故意提高音量,吸引周围人的注意,仿佛自己就是最权威的行家。周围的百姓们虽然心里清楚李四的底细,但也不好当面揭穿他。 不久后,那位有权有势的官员也来到了这里。李四看到官员,立刻迎上去,更加卖力地表现自己,希望能得到官员的赞赏。可是官员一眼就看穿了李四的把戏,心中对他这种拿班作势的行为很是不满。 官员当众指出了李四的无知和做作,让李四羞愧难当。百姓们看到这一幕,也纷纷摇头,对李四的行为表示鄙夷。从那以后,李四在镇上的名声一落千丈,大家都对他避之不及。 正如《红楼梦》中所写:“丫鬟们知道他是不能认真的,便也都不把他当正经人看待。”李四因为自己的拿班作势,最终落得个被人轻视的下场。这个故事也警示着后人,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要靠虚假的姿态来博取关注和认可,否则只会自食恶果。

拿三搬四

成语拼音

ná sān bān sì

成语解释

比喻不服从调派。

典故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袭人笑道‘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烧了窟窿,你去了,谁能以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搬四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这个人做事总是推三阻四,今天又拿三搬四地找借口不肯帮忙。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王五的人。王五是个精明却又有些狡猾的人。 有一次,王五所在的村子里要举办一场重要的活动,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来准备。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帮忙搭建场地,有的准备食物。然而,当轮到王五负责搬运一些物资的时候,他却开始拿三搬四起来。 一开始,他找各种借口推脱,一会儿说自己身体不舒服,一会儿又说家里有急事需要处理。大家都知道他这是在故意拖延,但因为时间紧迫,还是好言相劝,希望他能尽快行动。可是王五却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 村长见状,过来对王五说:“王五啊,你看大家都在为了村子的活动努力,你也应该出一份力呀。”王五却阴阳怪气地说:“凭什么让我干这么多,我又不是闲人。”村长无奈地摇摇头,引用了古人的例子来劝说他:“古往今来,那些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人都备受尊敬,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村子才能越来越好。”但王五根本听不进去,依旧拿三搬四。 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的准备工作因为王五的拖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他村民们都对王五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纷纷指责他。王五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过分了,但是他又拉不下脸来承认错误。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活动还是勉强完成了。然而,王五却因为他的拿三搬四而失去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从那以后,王五明白了一个道理,在集体中,不能总是找借口推脱责任,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这件事情也成为了村子里的一个教训,大家都以此为鉴,提醒自己不要像王五一样拿三搬四,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王五,也在经历了这次事件后,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逐渐重新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是拿三搬四,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只有当每个人都能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任务,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就如同历史上那些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事例一样,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

拿云握雾

成语拼音

ná yún wò wù

成语解释

比喻待人处世会耍手段。

典故出处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他有投明弃暗的心,拿云握雾的手。”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总幻想自己能够拥有非凡的能力,在事业上呼风唤雨,可实际上却连最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简直就是拿云握雾。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张华的年轻人。张华自幼聪慧,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当时的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神秘力量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张华却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地去追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有一次,张华听闻在遥远的深山之中,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掌控云雾。这个传说让张华心生向往,他决定踏上寻找这种力量的征程。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跋涉,张华终于来到了那座神秘的深山。在山中,他遭遇了各种艰难险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终于,在一个迷雾笼罩的山谷中,张华遇到了一位隐居于此的智者。智者看出了张华的执着和潜力,便决定指引他。智者告诉张华,要想拿云握雾,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能力。张华虚心地向智者请教,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修炼,张华逐渐掌握了一些操控云雾的方法。他能够让云雾在自己的指挥下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和景象。然而,张华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能力越来越强。他利用自己拿云握雾的本领,帮助当地的百姓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在干旱的时候,他会召唤云雾带来降雨;在发生洪涝灾害时,他又能驱散云雾,让阳光重新照耀大地。 张华的事迹渐渐传开,人们对他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他的名字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而他拿云握雾的本领也被视为一种神奇的象征。 然而,张华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自满。他始终铭记智者的教诲,知道自己的能力应该用来造福更多的人。他继续钻研和探索,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本领发挥到极致。 在张华的一生中,他凭借着拿云握雾的能力,为人们带来了无数的福祉和希望。他的故事也被后世传颂不衰,成为了人们追求智慧和力量的榜样。虽然这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但它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地去追寻梦想,去挑战未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拿云握雾-成语图片

拿云握雾

蹑手蹑脚

成语拼音

niè shǒu niè jiǎo

成语解释

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典故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于是大家蹑手蹑脚,潜踪进镜壁去一看。”

成语典故

为了不影响别人,同学们在阅览室里走路都是蹑手蹑脚的。

成语造句

我回到家时,发现弟弟正在偷偷看电视,听到我的脚步声,他立刻蹑手蹑脚地跑回房间假装学习。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小李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 小李家境贫寒,但他却有一颗善良而勤劳的心。一天,他听说村子附近的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里面据说藏着珍贵的宝物。虽然他知道这样做不太好,但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他还是决定在深夜悄悄潜入寺庙去寻找那些宝物。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李轻手轻脚地向着寺庙走去。他一路上都蹑手蹑脚,生怕发出一点声响。当他终于来到寺庙门口时,心跳得厉害,紧张与不安充斥着他的内心。他小心翼翼地推开寺庙的门,门轴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让他惊出一身冷汗。 进入寺庙后,小李凭借着微弱的月光,开始四处寻找宝物。他每走一步都格外谨慎,依然是蹑手蹑脚的,仿佛稍微大一点的动作就会惊动什么可怕的东西。就在他紧张地寻找时,突然听到了一阵脚步声。他吓得连忙躲到了一个角落里,大气都不敢出。 原来是寺庙的老和尚出来巡查。老和尚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异常,但四处查看后并未发现小李。等老和尚离开后,小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错误。他想起了古人曾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这种违背道德的事情。 于是,小李决定放弃寻找宝物,悄悄地离开了寺庙。从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劳作,凭借自己的双手去改善生活。虽然日子依然艰苦,但他的内心却无比踏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坚守道德底线,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就像小李最终明白了“取之有道”的道理,我们也应该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像他最初那样蹑手蹑脚地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七手八脚

成语拼音

qī shǒu bā jiǎo

成语解释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典故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成语典故

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成语造句

大家正在忙碌地搬运货物,现场一片混乱,有人指挥,有人出力,七手八脚地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这个小镇虽不大,但每逢集市,总是热闹非凡。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富商,他带着满满几车的货物,准备在此地做一笔大买卖。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他的车队行驶到镇外的一座小桥时,其中一辆车的车轮突然陷入了一个大坑,车身倾斜,货物摇摇欲坠。 富商顿时慌了神,连忙招呼随行的伙计们前来帮忙。伙计们听到召唤,纷纷跑了过来,一时间,七手八脚地开始行动。有的伙计试图抬起车轮,有的伙计去搬石头垫在车轮下,还有的伙计在一旁指挥,场面十分混乱。 就在大家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位路过的老者停了下来。他看着这混乱的场景,摇了摇头,说道:“诸位这般七手八脚地乱忙,恐怕难以解决问题。”众人听闻,都停下手中的动作,望向老者。 老者接着说:“做事需有章法,不可盲目行动。大家应先齐心合力将车上的货物卸下,减轻车身重量,再一同想办法抬起车轮。”众人觉得老者的话颇有道理,便按照他的方法行动起来。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车轮终于从大坑中抬了出来,货物也重新装上车。富商对众人的帮忙感激不已,尤其是那位出谋划策的老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不能七手八脚地盲目行动,而应该冷静思考,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才能在行动中取得成功。

乔装打扮

成语拼音

qiáo zhuāng dǎ bàn

成语解释

乔装改变服装、面貌;打扮指化装。指进行伪装,隐藏身份。

典故出处

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三回我并不出家修道,不过是乔装打扮,掩人耳目,借着卖药为名,到处访求英雄,以图恢复中国。”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为了逃避追捕,竟想出各种办法乔装打扮,试图蒙混过关。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繁华的国度,名为华国。华国的都城热闹非凡,商贾云集,百姓们过着相对平静而祥和的生活。 在都城之中,有一位名叫林羽的富家公子。林羽生得英俊潇洒,但性格却颇为纨绔,整日游手好闲,挥霍无度。他的家族在都城经营着庞大的生意,然而,由于林羽的肆意妄为,家族的产业逐渐陷入了困境。 林羽的父亲林老爷为此忧心忡忡,多次劝诫林羽改过自新,用心打理家族生意,可林羽总是当作耳旁风。终于,在一次重大的商业决策中,由于林羽的错误判断,导致家族损失惨重,几近破产。 面对家族的危机,林羽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他决心痛改前非,重振家族的辉煌。然而,曾经的他声名狼藉,那些曾经的合作伙伴和商界同仁都对他避而远之。 为了重新获得机会,林羽想到了一个办法——乔装打扮。他换上了粗布麻衣,扮成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隐去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他以一个无名小卒的身份,来到了一家生意兴隆的商铺,请求掌柜收留他做个伙计。掌柜见他模样诚恳,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商铺里,林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虚心地向其他伙计请教,学习生意之道。他不再是那个养尊处优、任性妄为的富家公子,而是一个踏实努力、渴望改变的普通人。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林羽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才能。他提出的一些经营策略,让商铺的生意更上一层楼。掌柜对他赞赏有加,逐渐将更多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林羽结识了一位名叫苏瑶的女子。苏瑶聪明伶俐,善良温柔。她与林羽一起探讨生意经,互相支持鼓励。林羽对苏瑶心生爱慕,而苏瑶也对这个看似平凡却充满智慧和抱负的男子产生了好感。 然而,林羽深知自己还未真正重振家族,不敢轻易表露身份。直到有一天,家族的生意终于有了转机,在林羽的精心谋划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此时,林羽决定向苏瑶和掌柜坦白自己的真实身份。当他恢复原本的装扮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大家都惊讶不已。 掌柜感慨地说:“原来你竟是林公子,真是真人不露相啊!”而苏瑶也为林羽的改变和成就感到欣喜和骄傲。 经过这番乔装打扮的经历,林羽不仅学会了谦逊和勤奋,还收获了爱情和尊重,最终带领家族走向了更加辉煌的未来。

轻手轻脚

成语拼音

qīng shǒu qīng jiǎo

成语解释

手脚动作很轻,使没有响声。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她是个文静的姑娘,干什么都轻手轻脚的。

成语造句

他走进房间,担心吵醒熟睡的家人,所以一直都是轻手轻脚。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福的年轻人。李福家境贫寒,但为人勤劳善良,且心思细腻。 小镇上有一位富有的员外,名叫赵财。赵员外家中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宝物,其中有一幅祖传的名画,被他视为心头挚爱,小心翼翼地珍藏在书房之中。 这一天,赵员外要出远门办事,临行前特意交代家中的仆人要看好家门,尤其是书房,不得有任何疏忽。 然而,在赵员外离开后的一个夜晚,一个黑影悄悄地潜入了赵府。这个黑影不是别人,正是李福。原来,李福的母亲突然身患重病,急需用钱买药医治。走投无路之下,他想到了赵员外家的宝物,心想只要借一点钱为母亲治病,日后定当加倍奉还。 李福轻手轻脚地来到书房门前,轻轻推了推门,发现门没有锁。他的心砰砰直跳,紧张得几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进入书房后,他借着微弱的月光,努力寻找着值钱的东西。 就在他翻找之时,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李福顿时吓得脸色苍白,他赶紧躲到了书桌底下,大气都不敢出。原来是巡夜的仆人经过。 仆人走后,李福继续寻找,终于发现了一个装满金银财宝的盒子。他伸手去拿,却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的花瓶。花瓶摇摇欲坠,李福眼疾手快,轻手轻脚地接住了花瓶,避免了它摔落发出声响。 拿到财宝后,李福轻手轻脚地离开了书房,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第二天,赵员外回到家中,发现书房中的财宝少了一些,顿时大发雷霆。他命人四处追查,但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李福用这些财宝为母亲买了药,治好了母亲的病。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愧疚和不安。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向赵员外坦白一切。 李福来到赵府,跪在赵员外面前,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并表示愿意接受惩罚。赵员外听后,沉默了许久。最终,他被李福的孝心所感动,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还让他在府中做事,以偿还所拿的财宝。 从此以后,李福改过自新,做事更加勤恳认真,他始终铭记着这次的教训,再也不敢轻手轻脚地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手忙脚乱

成语拼音

shǒu máng jiǎo luàn

成语解释

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典故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

成语典故

諕的我手忙脚乱紧收拾。★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

成语造句

今天家里突然来了很多客人,我一时不知所措,忙得手忙脚乱。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三的年轻农夫。李三为人勤劳善良,靠着家中的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这一年,春天来得格外早,李三决定提前播种,以期能有一个好的收成。他早早地起床,准备好农具和种子,便来到了田地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李三刚刚开始播种的时候,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眼看一场暴雨即将来临,李三顿时慌了神。他知道,如果这些种子被雨水浸泡,那今年的收成就会大打折扣。 李三手忙脚乱地开始收拾农具和尚未播完的种子。他一边拼命地把种子往袋子里装,一边还要去捡被风吹得到处都是的农具。他的心中充满了焦急和不安,额头上也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就在这时,他发现用来覆盖种子的草席被风吹到了远处的田埂上。他急忙放下手中的东西,朝着草席跑去。可刚跑了几步,又想起还有一些种子散落在地上,于是又转身回来捡种子。 雨开始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李三的衣服很快就被淋湿了。他的动作也因为雨水的影响变得更加笨拙和慌乱。此刻的他,完全失去了平日里的沉稳和冷静。 终于,李三把所有能收拾的东西都收拾好了,他扛着袋子,拿着农具,在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赶。回到家中,他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瘫倒在地上。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三深刻地认识到,做事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如果平时能够多考虑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不至于在关键时刻手忙脚乱,弄得如此狼狈。 正如历史上的许多战役,有些将领因为没有提前规划好战略,当遇到敌军的突袭时,便手忙脚乱,导致战局失利。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其他方面,我们都应该未雨绸缪,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从容应对,而不是像李三这次一样手忙脚乱。

手胼足胝

成语拼音

shǒu pián zú zhī

成语解释

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典故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荀子·子道》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

成语典故

我等虽肝脑涂地,手胼足胝,亦所甘心。★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

成语造句

他为了家人的幸福生活,常年辛勤劳作,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努力,以至于最终手胼足胝。

成语故事

在远古时期,有一个部落,部落首领名叫大禹。 当时,洪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大量的农田和村庄,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大禹的父亲鲧曾被派去治理洪水,但他采用了错误的方法,结果治水失败。 大禹临危受命,肩负起了治水的重任。他深知这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但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 大禹带领着民众沿着江河一路考察,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他不避艰险,亲自勘察地形,规划治水的方案。为了能尽快疏通河道,大禹整日劳作,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洪水汹涌而来,冲垮了刚刚筑起的堤坝;有时候,山体滑坡,阻塞了河道。但大禹从不气馁,总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 他和民众一起挖土、搬石,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双脚也长满了硬茧,变得粗糙不堪,可他依然坚持不懈。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禹几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看一看。他的妻子涂山氏生下儿子启后,大禹都未曾陪伴在妻儿身旁。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成功地治理了洪水,让江河归道,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靠的正是他那种坚韧不拔、不怕吃苦的精神。他“手胼足胝”的付出,不仅换来了天下的安宁,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勇往直前。

手舞足蹈

成语拼音

shǒu wǔ zú dǎo

成语解释

蹈顿足踏地。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典故出处

《诗经·周南·关雎·序》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听到自己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顿时手舞足蹈起来。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每日以耕种为生,过着简单而平凡的日子。 有一年,村里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李明看着干裂的土地和枯萎的庄稼,心中充满了忧虑。 为了寻找解决办法,李明决定离开村子,去外面的世界寻求帮助。他历经千辛万苦,走过了许多陌生的地方,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终于,在一个繁华的城镇里,李明偶然结识了一位善良且智慧的官员。这位官员被李明的真诚和对村民的关切所打动,决定帮助他。官员不仅为李明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种子,还派遣了一些有经验的农夫,教导村民们如何更好地耕种和灌溉。 李明满怀感激地带着这些援助物资和人员回到了村庄。当村民们看到李明归来,并且带来了拯救他们的希望时,都激动不已。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的种子被播撒在土地里,灌溉系统也逐渐完善。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那一天,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喜悦之中。田野里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李明望着这丰收的景象,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他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回顾这段艰难的历程,从旱灾的绝望到如今的丰收,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艰辛与不易。而此刻的喜悦,让李明和村民们深刻体会到了坚持和努力所带来的回报。 这就如同历史上许多的艰难岁月,当人们最终战胜困难,迎来胜利时,那种无法抑制的欢欣鼓舞,也常常会让人手舞足蹈。比如在古代的战争中,当正义之师经过浴血奋战,终于保卫了家园,赶走了侵略者,士兵和百姓们也会因为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手舞足蹈,庆祝和平的到来。 手舞足蹈,不仅仅是身体的动作,更是内心喜悦和激动的极致表达。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困境得以解脱的欣慰。

手足无措

成语拼音

shǒu zú wú cuò

成语解释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典故出处

《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成语典故

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手足无措。★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成语造句

面对突然发生的状况,他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显得手足无措。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名叫李佑的年轻书生。李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自幼聪慧过人,心怀大志,渴望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李佑凭借着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乡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他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 京城会试的考场庄严肃穆,李佑走进考场时,心中既兴奋又紧张。当他拿到试卷,看到那一道道复杂而深奥的考题时,心中的紧张感愈发强烈。他努力平复心情,开始认真答题。 然而,由于过度紧张,他的思路变得混乱不堪,平时熟记于心的知识此刻竟无法顺畅地运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李佑愈发感到焦虑,手中的笔仿佛有千斤重,他开始手足无措。 就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他想起了自己多年来的辛勤付出,想起了父母那殷切期盼的眼神。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重新梳理思路。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李佑终于完成了答卷。走出考场的那一刻,他如释重负,但心中仍对自己在考场上的表现感到忐忑不安。 等待放榜的日子里,李佑每天都坐立不安。终于,放榜的日子到了,李佑怀着紧张的心情来到榜单前。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后来,李佑在殿试中也发挥出色,最终金榜题名,被皇帝钦点为进士。从此,他步入仕途,为官一方。 在为官的过程中,李佑也遇到过许多棘手的问题和复杂的局面。但每当他感到压力巨大、不知如何是好时,他都会想起会试时那手足无措的经历,以此告诫自己要保持冷静,沉着应对。 正是凭借着这份冷静和坚毅,李佑在官场上一路顺遂,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好官。

手足之情

成语拼音

shǒu zú zhī qíng

成语解释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典故出处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宋·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困难时刻,他们兄弟相互扶持,尽显深厚的手足之情。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话说在古代,有一对兄弟,哥哥叫李明,弟弟叫李华。他们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家境贫寒,但父母慈爱,家庭和睦。 兄弟俩自幼一起长大,形影不离。在田间劳作时,哥哥总是照顾着弟弟,把重活累活揽在自己身上;弟弟也十分懂事,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忙,从不喊苦叫累。 随着时光的流逝,兄弟俩渐渐长大。然而,命运的波折却接踵而至。那年,家乡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为了生计,哥哥李明决定离开家乡,去远方的城镇寻找出路。离别之际,兄弟俩相拥而泣,难舍难分。 李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城镇里谋得了一份差事。他省吃俭用,积攒下每一分钱,只为了能寄回家中,帮助父母和弟弟度过难关。 而在家乡的弟弟李华,也没有闲着。他努力耕种着那片贫瘠的土地,期盼着能有一个好收成。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哥哥,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几年后,李明在城镇里有了一些积蓄,他决定回乡探望家人。当他踏入家门的那一刻,兄弟俩紧紧相拥,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们互诉着离别后的思念和经历,那份手足之情愈发深厚。 可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份宁静。村里的恶霸看中了李家的土地,想要强行霸占。李华据理力争,却遭恶霸殴打。李明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决定要为弟弟讨回公道。 他四处奔走,寻求帮助。尽管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在他心中,保护弟弟,守护这个家,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终,在李明的不懈努力下,恶霸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李家的土地得以保住。经历了这场风波,兄弟俩的感情更加坚不可摧。他们深知,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兄弟齐心,就能共渡难关。 这就是李明和李华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手足之情。这种情谊,在困难面前坚如磐石,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珍贵。正如古人云:“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他们的手足之情,成为了邻里乡亲口中的美谈,也让后人明白了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

束手无策

成语拼音

shù shǒu wú cè

成语解释

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典故出处

元·无名氏《宋季三朝政要》(秦)桧死而逆亮(金主完颜亮)南牧,孰不束手无策。”

成语典故

梅飏仁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听了师爷的话说甚是中听,立刻照办。★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

成语造句

面对孩子突然的厌学情绪,家长们想尽办法却依然毫无头绪,感到束手无策。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朴实的百姓。这个小镇原本宁静祥和,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里的平静。 不知从何时起,小镇周边的山林中出现了一群凶猛的野兽。这些野兽时常在夜晚袭击小镇,不仅毁坏庄稼,还伤害了不少百姓和家畜。镇里的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镇里的长者们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有人提议组织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狩猎队,进入山林捕杀野兽。于是,一支勇敢的狩猎队迅速组建起来,他们带着弓箭和长矛,满怀信心地进入了山林。 然而,这些野兽异常狡猾,它们熟悉山林的地形,总能巧妙地避开狩猎队的追捕。狩猎队多次出击,却始终一无所获,反而有几名队员在与野兽的搏斗中受了重伤。 接着,又有人提出在小镇周围筑起高墙,以防野兽入侵。大家纷纷响应,齐心协力地开始筑墙。可是,当高墙还未建成时,野兽又趁着夜色冲破了防线,再次给小镇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面对这接二连三的失败,镇里的人们感到无比的沮丧和焦虑,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却依旧束手无策。 就在大家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一位云游四海的智者路过此地。听闻了小镇的遭遇后,智者决定帮助他们。智者仔细观察了小镇周边的环境和野兽的行动规律,然后说道:“野兽之所以如此猖獗,是因为它们在山林中没有了天敌,数量不断增加。我们不能只想着对抗,还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智者建议在山林中设置陷阱,同时引入一些能够克制这些野兽的动物。镇里的人们按照智者的建议去做,果然,没过多久,野兽的数量逐渐减少,它们再也不敢轻易靠近小镇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困难时,不能盲目地尝试各种方法,如果不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很可能会束手无策。但只要冷静思考,分析问题的本质,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战胜困难。

涂脂抹粉

成语拼音

tú zhī mǒ fěn

成语解释

脂胭脂。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典故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赵县君乔送黄柑》其涂脂抹粉,惯卖风情,挑逗那富家郎君。”

成语典故

我照作品的年月看下去,这些不肯涂脂抹粉的青年们的魂灵便依次屹立在我眼前。★鲁迅《野草·一觉》

成语造句

她本就天生丽质,无需涂脂抹粉,也能在人群中光彩夺目。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繁华城镇,有一位名叫嫣儿的女子。嫣儿出生于普通人家,但却生得容貌出众,只是家境贫寒,生活艰辛。 随着年岁渐长,嫣儿心中萌生出对富贵生活的强烈渴望。她深知,仅凭自己的出身,难以轻易踏入那富贵之门。于是,嫣儿决定凭借自己的美貌,去谋求改变命运的机会。 她开始精心装扮自己,每日花费大量时间涂脂抹粉,试图掩盖自己出身的平凡,让自己看起来如同富贵人家的女子一般。 嫣儿频繁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凭借着那精心修饰后的容颜,吸引了不少男子的目光。其中,有一位富家公子,名叫赵谦。赵谦被嫣儿的美貌所迷惑,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然而,赵谦的家人却对嫣儿的身份和来历充满了怀疑。他们暗中调查,发现嫣儿不过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子,且平日里只知涂脂抹粉,妄图攀附富贵,并无真正的内涵和品德。 赵谦的父亲,一位历经世事的长者,引经据典,告诫赵谦:“古之贤良女子,皆以品德为重,而非仅靠涂脂抹粉之貌。此女徒有其表,恐非良配。”赵谦在父亲的劝诫下,逐渐清醒,意识到嫣儿的虚荣和肤浅。 最终,赵谦断绝了与嫣儿的来往。而嫣儿,因过度追求外在的虚荣,声名狼藉,再也无人愿意真心对待她。 这个故事警示着人们,涂脂抹粉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关注,但真正能让人立足于世的,是内在的品质和修养。就如同历史上诸多的贤良之士,他们凭借着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名垂青史,而非仅仅依靠外表的修饰。

摇头晃脑

成语拼音

yáo tóu huàng nǎo

成语解释

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

典故出处

鲁迅《二心集·善于翻译的通信》摇头晃脑的读起来,真是音调铿锵,使人不自觉其头晕。”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小明正在聚精会神地背诵古诗,背着背着就摇头晃脑起来,那模样十分可爱。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个名叫阿福的学童。阿福生性活泼好动,但对于读书学习,起初总是有些漫不经心。 阿福的父亲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先生,他深知读书对于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因而对阿福的学业要求甚严。然而,阿福在课堂上常常分心,老师讲授的知识很难进入他的心里。 有一天,先生在课堂上讲一篇经典的文章,其他学童都在认真聆听,仔细思索,唯独阿福心不在焉。他一会儿看看窗外的飞鸟,一会儿又摆弄手中的笔砚,完全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先生见状,心中甚是恼怒,点名让阿福站起来朗读文章。 阿福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拿起书本,开始朗读。可他读得磕磕绊绊,不仅错字连篇,而且毫无节奏和韵律。先生气得直摇头,让他重新读。阿福依旧是那副吊儿郎当的样子,读起书来摇头晃脑,声音也是有气无力。 先生忍不住斥责道:“读书乃修身养性、增长智慧之途,你如此态度,怎能有所成?”阿福却不以为意,依然我行我素。 放学后,阿福的父亲得知了他在学堂的表现,决定要好好教导他一番。父亲带着阿福来到书房,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古往今来,但凡有成就之人,无不勤奋好学。匡衡幼时凿壁偷光,只为读书;孙敬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图强。你若想日后有所作为,就不能这般敷衍了事。” 阿福听了父亲的话,心中有所触动。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阿福痛改前非,读书时再也不摇头晃脑、心不在焉,而是全神贯注,认真钻研。经过多年的努力,阿福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了小镇上备受尊敬的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端正态度,专心致志,切不可像最初的阿福那样摇头晃脑、心不在焉,只有用心去学,才能收获知识和智慧。

耀武扬威

成语拼音

yào wǔ yáng wēi

成语解释

耀显扬。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典故出处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这般耀武扬威待怎么!”

成语典故

共涛、吞珪船到岛边,耀武扬威,统兵上岸。童威、童猛谨守寨栅,不与交战。★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成语造句

他一旦得势,便在众人面前耀武扬威,令人十分反感。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国度里,有一位名叫赵猛的将军。 赵猛出身将门,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成年后,他投身军旅,凭借着英勇无畏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很快便在军中崭露头角。 然而,随着战功的积累和地位的提升,赵猛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一次,他率领军队出征,与敌军在边境相遇。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赵猛所部大获全胜。这本是值得欢庆的胜利,但赵猛却在胜利之后变得趾高气扬。 他骑着高头大马,在战场上耀武扬威。让士兵们将俘虏五花大绑,拖在马后,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他甚至还下令,将敌军的尸首堆积起来,筑成一座“京观”,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赫赫战功。 回到都城,赵猛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他带着众多的亲兵,在大街小巷横行霸道,百姓们见之无不避让。朝中的大臣们对他的行为颇有微词,但赵猛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功高盖世,无人能及。 有一位名叫李贤的忠臣,他深知赵猛如此耀武扬威下去,必将给国家带来灾难。于是,他冒死进谏,向国君陈述赵猛的种种恶行,并指出长此以往,军心民心必将涣散,国家危矣。 国君听后,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因功高震主、骄横跋扈而最终导致身败名裂的将领,心中不禁充满了忧虑。于是,国君决定召见赵猛,对他进行劝诫。 国君语重心长地对赵猛说:“爱卿战功卓著,朕甚是欣慰。但切不可因此而骄傲自满,耀武扬威。古之名将,皆以谦逊为本,方能保国安民。望爱卿能以史为鉴,收敛锋芒,为国家长治久安再立新功。” 赵猛听了国君的话,起初心中颇有不满,但经过一番深思,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他改过自新,不再耀武扬威,而是以更加谦逊的态度对待士兵和百姓,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将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应耀武扬威、骄傲自满,而应保持谦逊,方能走得更远。

张牙舞爪

成语拼音

zhāng yá wǔ zhǎo

成语解释

张张开;舞挥舞。形容猛兽凶恶可怕。也比喻猖狂凶恶。

典故出处

《敦煌变文集·孔子项托相问书》附录二《新编小儿难孔子》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成语典故

见了州官,州判老爷胆子也壮了,张牙舞爪,有句没句,跟着教习说了一大泡。★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

成语造句

那只凶猛的野兽突然出现,嘴里发出低沉的吼声,模样十分可怕,张牙舞爪地向着人群扑来。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家族,分别是李家和张家。李家世代以耕读传家,家族中的子弟个个知书达理,为人谦逊温和。而张家则以经商为业,积累了不少财富,但家族中的一些人却仗着财大气粗,常常在镇里横行霸道。 这一年,镇上来了一位新的县令。这位县令清正廉洁,一心想要为百姓谋福祉。他到任之后,积极整顿治安,改善民生。然而,张家却没有把这位县令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天,张家的几个子弟在集市上闲逛。他们看到一位卖水果的老农,因为不小心碰倒了他们的衣角,便对老农大打出手。老农苦苦哀求,他们却毫不留情,张牙舞爪,甚是嚣张。周围的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远远地看着。 这时,李家的一位年轻子弟李贤路过此地。他看到这一幕,心中愤愤不平,立刻上前制止。张家子弟见李贤多管闲事,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张狂,对李贤也动起手来。李贤虽然身体瘦弱,但他毫不畏惧,与张家子弟据理力争。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县令得到消息,带人赶到了集市。县令看到张家子弟的蛮横无理,当场大怒。他严厉地斥责道:“你们在这光天化日之下,如此张牙舞爪,欺压百姓,眼中还有王法吗?”张家子弟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一个个吓得脸色苍白。 县令依法对张家子弟进行了惩处,并警告张家今后不得再胡作非为。此事过后,张家收敛了许多,而李贤的勇敢和正义也得到了百姓们的称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可张牙舞爪,仗势欺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当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以善良和正直的心对待他人,否则终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指东画西

成语拼音

zhǐ dōng huà xī

成语解释

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

典故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四说青道黄,指东划西。”宋·释惟白《续传灯录》际出今日去却之乎者也,更不指东画西。”

成语典故

远远望着应伯爵与王妈妈二人,指东画西,见了他来,便各自走散。★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成语造句

他在讲解问题时总是逻辑混乱,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简直就是指东画西。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一个叫阿强,一个叫阿志。 阿强为人忠厚老实,勤劳肯干,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自己的双手在田地里辛勤耕耘,生活虽不富裕,但也过得安稳踏实。 阿志则完全不同,他头脑灵活,却心思不正,总想着走捷径获取财富和名声。 有一天,小镇上来了一位富商,听闻他正在寻找一些有能力的人帮他打理生意。阿志觉得这是个绝佳的机会,立刻前去毛遂自荐。在富商面前,阿志口若悬河,指东画西,把自己吹嘘得无所不能。富商被他的巧言令色所迷惑,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试试。 然而,真正做起事来,阿志却毫无头绪。他根本没有实际的能力和经验,之前的夸夸其谈不过是空中楼阁。面对具体的业务,他一会儿说要这样做,一会儿又说要那样做,指东画西,毫无定见,搞得手下的人晕头转向,工作进展得一塌糊涂。 与此同时,阿强依旧默默地在田地里劳作。这一年,遭遇了旱灾,许多农田颗粒无收。但阿强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勤劳,通过精心的灌溉和管理,他的田地依然有了不错的收成。 富商的生意因为阿志的胡乱指挥损失惨重,他这才看清阿志不过是个只会指东画西、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一怒之下将阿志赶出了商号。 阿志失去了工作,在小镇上声名狼藉,没有人愿意再相信他。而阿强则因为自己的踏实勤劳,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赞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有真才实学,切不可像阿志那样只会指东画西,夸夸其谈,否则最终只会自食恶果。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实在在地去做,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指手划脚

成语拼音

zhǐ shǒu huà jiǎo

成语解释

用手指,用脚划。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也比喻瞎指挥,乱加指点批评。

典故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问起根由,毛泼皮指手划脚,剖说那事。”

成语典故

这就用不着你指手划脚了,我们当然要交给领导处理。★浩然《艳阳天》第86章

成语造句

在讨论问题时,他还没了解清楚状况就开始指手划脚,让大家很反感。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一位叫李诚,另一位叫赵武。 李诚是个勤奋踏实之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布店。他每日起早贪黑,精心挑选布料,对待顾客热情周到,生意也日渐红火。 而赵武则是个游手好闲之徒,整日无所事事,却总喜欢对别人的事情指手划脚。 有一天,李诚的布店准备扩大规模,重新装修店面。他亲自设计布局,精心安排每一个细节。当他正忙碌地指挥工匠们施工时,赵武路过此处。看到这一幕,赵武立刻凑了过来,开始对着施工的场景指手划脚。 他大声说道:“你这布局不合理,这里应该多摆几个货架,那里的通道太窄了。”李诚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继续专注于自己的计划。 赵武见李诚没有理会他,反而说得更加起劲:“我说李诚,你这样做肯定不行,听我的准没错。” 然而,李诚深知赵武平日里的为人,他的那些所谓的建议往往都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随口而出的。李诚礼貌地回应道:“赵兄,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的方案,还望您理解。” 赵武却不依不饶,继续在一旁指手划脚,甚至还试图干涉工匠们的工作。 最终,李诚实在忍无可忍,正色说道:“赵兄,您从未经营过店铺,不知其中艰辛与门道。我一直用心努力,您这般随意指手划脚,不仅干扰了我的工作,也毫无益处。” 赵武听了,顿时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了。 几个月后,李诚的布店装修完成,重新开业,生意愈发兴隆。而赵武依旧过着他那对他人之事指手划脚,自己却一事无成的日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没有充分了解和实践的情况下,随意对他人的事情指手划脚,不仅无法帮助他人,反而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困扰,自己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去经历、去实践,才有资格给出合理的建议和评价。

指天画地

成语拼音

zhǐ tiān huà dì

成语解释

形容说话没有顾忌,目中无人。

典故出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不仰视天而俯画地,辟倪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后汉书·侯霸传》歆指天画地,言甚刚切,坐免,归田里。”

成语典故

唐先生方站在台上,兴高采烈,指天画地的在那里开始他的雄辩。★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

成语造句

他在会议上情绪激动,毫无逻辑地讲述着自己的想法,简直是指天画地。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张仪的谋士。 张仪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口才,游历各国,希望能施展抱负。起初,他在楚国令尹的门下谋事。 有一次,令尹家中丢失了一块珍贵的玉璧,众人毫无头绪。这时,有人诬陷张仪,说他品行不端,肯定是他偷了玉璧。张仪被抓起来严刑拷打,打得遍体鳞伤。然而,张仪始终坚决否认偷了玉璧。最终,由于没有证据,令尹只好将他释放。 张仪带着满身的伤痛回到家中,妻子心疼不已,埋怨他不该到处游说,惹来这等祸事。张仪却张开嘴巴,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不解,说:“舌头当然还在。”张仪说道:“只要舌头在,我就还有机会。” 后来,张仪辗转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和重用。他凭借着自己的巧舌如簧,为秦国出谋划策,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 当时,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战争频繁。张仪凭借着对各国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出色的口才,常常在各国君王面前指天画地,慷慨陈词。他向秦王分析局势,指出秦国的优势和其他国家的弱点,为秦国谋取利益。 在与其他国家的外交交锋中,张仪更是充分发挥他的智谋。他以夸张的手势,豪迈的言辞,指天画地地描绘着未来的蓝图,让那些君王们在他的话语中陷入思考和犹豫。 在他的努力下,秦国逐渐强大,在诸侯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张仪的名字,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传奇。 张仪的成功,并非偶然。他身处困境时不屈不挠,抓住机遇时果断出击,以指天画地的气势和非凡的智慧,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也让后人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即便遭遇挫折,也能迎来辉煌。

装聋作哑

成语拼音

zhuāng lóng zuò yǎ

成语解释

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典故出处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成语典故

自己的事为甚么要让旁人摆布,自己还装聋作哑!★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

成语造句

面对他人的求助,他居然不闻不问,就像装聋作哑一般,这种冷漠的态度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邻里,分别是张老汉和李老汉。他们本是多年的好友,却因为一场意外的纠纷,让彼此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事情的起因是一块相邻的土地归属问题。张老汉认为那块地一直是自家祖辈传下来的,而李老汉却坚持说有一部分是属于他家的。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论得面红耳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争论在小镇上传得沸沸扬扬。众人纷纷前来劝解,可两人都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 就在这时,小镇上来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听闻了此事,决定出面调解。老者先去了张老汉家,张老汉一见老者,立刻大倒苦水,诉说自己的委屈和理由。老者只是静静地听着,不发一言。张老汉以为老者认同他的观点,心中暗自高兴。 接着,老者又来到李老汉家中。李老汉同样激动地讲述着自己的看法,老者依旧沉默不语,脸上没有丝毫表情。 当老者把两人召集到一起时,张老汉和李老汉都期待着老者能站在自己这边。然而,老者却缓缓说道:“你们争论不休,我在你们各自面前,你们都只顾着自己说,却没有真正倾听对方的话。我不发表意见,你们就以为我是支持你们,可这不过是你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老者继续说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对他人的意见装聋作哑。就像你们,只觉得自己有理,却不肯静下心来听听对方的道理,这样如何能解决问题呢?” 两人听了老者的话,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确实过于固执,只想着让别人听从自己,而对对方的话充耳不闻。 最终,张老汉和李老汉相互道歉,重新划分了土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友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和解决问题时,不能一味地装聋作哑,忽视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只有相互倾听、理解,才能化解矛盾,和谐共处。

装腔作势

成语拼音

zhuāng qiāng zuò shì

成语解释

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这种装腔作势,没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根本不值得一读。

成语造句

他在众人面前总是那副自以为是的样子,其实不过是装腔作势罢了。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 张三是个家境殷实的商人,通过多年的努力积累了不少财富。然而,他内心却极度空虚,总渴望得到他人更多的关注和敬仰。 李四则是一位朴实勤劳的农民,每日辛勤劳作,虽生活平淡却内心充实,深受邻里的喜爱和尊重。 有一天,小镇上来了一位官员,张三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表现机会。当官员在镇中视察时,张三刻意穿着华丽的服饰,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身边的人指手画脚,大声呵斥,试图引起官员的注意。 官员见到张三如此做派,心中不禁产生了疑惑。他向旁人打听张三的情况,旁人告知他张三平日里并非如此,只是今日为了在官员面前表现才这般装腔作势。 官员微微一笑,并未对张三加以理会。 相反,当官员看到李四在田间辛勤劳作,汗流浃背却依然面带微笑,充满干劲,官员不禁走上前去与李四交谈。李四面对官员,不卑不亢,真诚地讲述自己的生活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官员对李四的质朴和真实赞赏有加。 此事过后,张三的装腔作势成为了镇里人们的笑柄,而李四的真诚勤劳则更加受到大家的尊重。 正如古人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诚自然才是最可贵的品质,那些装腔作势之人,或许能在一时之间吸引他人的目光,但终究无法获得真正的认可和尊重。就像历史上那些靠谄媚和伪装获取权势的人,往往在真相大白之后身败名裂。我们应当以真诚待人,以踏实做事,才能赢得他人的真心和尊重,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装腔作势-成语图片

装腔作势

其他成语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