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不相入
成语拼音
- gé bù xiāng rù
格不相入成语解释
- 犹言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典故出处
-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如果专是请教别人,则各人的嗜好不同,总是格不相入的。”
成语典故
- 从格不相入,而成为视之懵然,结果即不免有些弄得乱七八糟,谁也莫明其妙。★鲁迅《扣丝杂感》
成语造句
- 他的行事风格和我们团队的理念简直是格不相入,导致工作进展困难重重。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分别是卫国和梁国。卫国的风气较为淳朴保守,人们遵循着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而梁国则充满了创新和变革的气息,人们思想较为开放,追求新奇与进步。
卫国中有一位名叫卫宁的官员,他自幼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坚守着各种礼仪和规矩。他对于梁国那种与卫国格格不入的行事风格非常看不惯,时常在朝堂上对梁国的种种做法表示批判。
有一次,梁国派使者到卫国交流。使者带来了梁国的一些新思想和新发明,在卫国朝堂上展示。卫宁看到这些新奇的玩意儿和不同的理念,心中十分抵触,当场就提出了诸多反对意见。他认为这些东西违背了卫国的传统,会对卫国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
然而,卫国的君主却对梁国的这些新事物产生了兴趣。他认为时代在发展,不能一味地守旧,应该适当接受一些新的观念和事物。于是,君主决定派遣一些学者和官员前往梁国学习交流。
卫宁得知这个决定后,极力劝阻君主。他引用了诸多古籍经典,强调保持卫国传统的重要性,认为与梁国的这种融合会让卫国失去自己的特色。但君主心意已决,没有听从卫宁的建议。
那些前往梁国学习的人回来后,带回了许多新的知识和理念。他们开始在卫国推广一些梁国的做法,卫国的社会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一开始,卫宁非常抗拒这些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慢慢发现其中一些做法确实有其可取之处。
尽管如此,卫宁依然觉得自己与这种变化格格不入。他时常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在这个逐渐变化的环境中自处。而卫国在这种融合与碰撞中,不断探索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多年后,卫国和梁国在相互影响下都取得了进步。卫宁也终于意识到,不能一味地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事物,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虽然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对某些过于激进的改变有所保留,但他也明白了世界是多元的,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可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事物时,不要急于否定和排斥,而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尝试理解和接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与时俱进,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格不相入-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