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敝唇焦
成语拼音
- shé bì chún jiāo
舌敝唇焦成语解释
- 敝破碎;焦干枯。说话说得舌头都破了,嘴唇都干了。形容费尽了唇舌。
典故出处
- 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成语典故
- 亲戚本家都说到舌敝唇焦,也终于阻挡不住。(鲁迅《彷徨·孤独者》)
成语造句
- 他为了说服大家接受他的方案,讲得口干舌燥,简直是舌敝唇焦。
成语故事
- 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
有一个名叫张仪的谋士,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言善辩,游走于各国之间。
当时,秦国日渐强大,对其他诸侯国构成了威胁。张仪受秦王之命,前往魏国,试图说服魏王与秦国结盟。
张仪来到魏国的王宫,见到了魏王。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阐述着与秦国结盟的种种好处。他分析天下局势,指出魏国若不与秦国结盟,可能会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危险。魏王坐在王座上,神情严肃,时而微微点头,时而又陷入沉思。
张仪整整说了一天,从清晨到日暮,他不曾停歇,声音已经变得沙哑,嘴唇也因不断说话而干燥起皮。然而,魏王心中仍有顾虑,没有立刻答应张仪的提议。
张仪并未放弃,第二天继续进宫劝说魏王。他引经据典,列举了许多历史上因选择错误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又描绘了与秦国结盟后魏国可能获得的繁荣景象。他的言辞激烈而恳切,一心想要打动魏王。
就这样,连续数日,张仪说得舌敝唇焦,魏王终于被他的言辞所动,开始认真考虑与秦国结盟之事。
最终,魏王权衡利弊,决定听从张仪的建议,与秦国结盟。而张仪也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出色的口才,完成了使命,为秦国的霸业又增添了一份助力。
张仪为了达到目的,费尽口舌,以至于舌敝唇焦,充分展现了他的决心和毅力。这个故事也让后人明白,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坚持。
舌敝唇焦-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