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于鸿毛

成语拼音

qīng yú hóng máo

轻于鸿毛成语解释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典故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成语典故

西汉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史记》,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他强忍痛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成语造句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应被轻视,即使是平凡的人,其存在也绝非轻于鸿毛。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他的故事却深刻地诠释了“轻于鸿毛”这个成语。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义军纷纷崛起。其中有一支由英布率领的队伍。英布本是一介武夫,他作战勇猛,但却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地投靠不同的势力,辗转于各方之间。 英布先是跟随项羽,在项羽的麾下,他立下了不少战功。然而,当项羽分封诸侯后,英布却开始心生不满。他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和地位,于是渐渐疏远了项羽。后来,刘邦崛起,英布又看到了新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背叛了项羽,转而投靠了刘邦。 在刘邦的阵营中,英布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重用,但他的反复无常和自私自利的性格却始终没有改变。他在战场上依然勇猛,但在政治上却常常做出错误的决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布与刘邦之间也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最终,英布再次起兵反叛刘邦。然而,这一次他的命运却走向了终结。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征讨英布,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英布虽然勇猛,但他的军队终究不是刘邦大军的对手。在一场激战之后,英布战败被杀。 英布的一生,看似波澜壮阔,实则是轻于鸿毛。他为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不断地背叛和投靠,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原则。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短暂地闪耀后,便迅速黯淡下去,只留下了一个被人唾弃的名声。他的行为和选择,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没有骨气、没有担当的人的可悲下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正义而奋斗牺牲的英雄们。他们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重如泰山,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敬仰。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英布的死,无疑是轻于鸿毛的典型代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择手段,那么他最终将被历史所淘汰,他的存在也将变得毫无意义。而只有那些心怀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轻于鸿毛-成语图片

轻于鸿毛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