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身何赎

成语拼音

bǎi shēn hé shú

百身何赎成语解释

百身自身死一百次;赎抵。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

典故出处

《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成语典故

一见无期,百身何赎。★南朝·梁·刘令娴《祭夫徐敬业文》

成语造句

他的离去让大家悲痛不已,那种损失和遗憾,真是百身何赎。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晋国。晋国的卿大夫中有一位叫赵盾。 赵盾为人忠诚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一心为国家和百姓着想。然而,他的刚正不阿却得罪了一些人,其中就包括晋灵公。晋灵公生活奢侈,行为放纵,对赵盾的多次劝谏感到十分厌烦。 终于有一天,晋灵公决定对赵盾下手。他派了一个名叫鉏麑的武士去刺杀赵盾。鉏麑在清晨悄悄潜入赵盾的家中,却发现赵盾早已起床,正端正地坐在那里准备上朝。赵盾的勤勉和忠诚让鉏麑深受感动,他意识到赵盾是一个真正的忠臣,不应该被杀害。但他又不能违背国君的命令,于是他选择了一头撞死在树上。 晋灵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设宴邀请赵盾,暗中埋伏了士兵,准备在宴会上杀死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察觉到了危险,他拼死保护赵盾,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终壮烈牺牲。在这危急时刻,有一位名叫灵辄的武士挺身而出,帮助赵盾逃脱了险境。原来,赵盾曾经有恩于灵辄,所以灵辄在关键时刻报答了他。 然而,赵盾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晋灵公的追杀,被迫逃离了晋国。赵盾的儿子赵朔继承了他的职位,但不久后也被晋灵公杀害。赵盾的孙子赵武后来在韩厥等大臣的帮助下,恢复了赵氏的地位和名誉。 赵盾这样一位忠诚的大臣的离去,让晋国的百姓们深感悲痛和惋惜。他们感慨道:“像赵盾这样的忠臣,即使有一百个身体也无法赎回他的生命啊!”“百身何赎”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用来表达对死者深深的哀悼和悔恨,悔恨自己即使死一百次也无法换回死者的生命。 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赵盾的故事被人们传颂至今。他的忠诚和正直成为了后世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而“百身何赎”这个成语也一直被人们用来表达对那些失去的珍贵人物或事物的无尽遗憾和追思。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同流星般短暂而耀眼,他们的离去让人们痛心疾首,深刻地体会到了“百身何赎”的沉重含义。我们应当铭记这些历史,珍惜当下,努力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以免留下“百身何赎”的遗憾。

百身何赎-成语图片

百身何赎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