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黃帝問岐伯曰:餘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爲之奈何?
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醫部全錄》注:同壅),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也)。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堅大,別本作緊),(人迎)脈小甚,(則)少氣;悗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爲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也。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故曰:“冬傷於寒,春生病(別本作癉)熱;春傷於風,夏生飧(別本作後)泄腸僻(別本作澼),夏傷於暑,秋生痎瘧;秋傷於溼,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