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診要經終論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放的通假字),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放的通假字),地氣定發,人氣在脾(按《太素》爲心)。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按《太素》爲脾)。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按《太素》爲胃)。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按《太素》爲肺)。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爲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氣着髒,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墮。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爲,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夢。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灑灑時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慾臥不能眠,眠而有見。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爲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心者環死;(刺中肝,五日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爲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幹,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黃帝內經-診要經終論-相關圖片

黃帝內經 診要經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