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入發至項三寸半(此句按別本雲:“入發至頂三寸。”當爲是),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項中大筋兩旁各一。風府兩旁各一。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直目上髮際內各五。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銳發下各一。客主人各一。耳後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各一。缺盆各一。腋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髀樞中旁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旁各三。面鼽(讀注:當作頄,本篇下同)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缺盆外骨空各一。膺中骨間各一。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俠齊廣三寸各三;下齊二寸俠之各三。氣街動脈各一。伏菟上各一。三裏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目外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巨骨穴各一。曲腋上骨穴各一。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窻四寸各一。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會各一。髃骨之會各一。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後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後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俠扶突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髮際後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脣一。齗交一。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俠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
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手少陰各一。
陰陽蹻各一。
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