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0卷,東漢張仲景撰於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爲《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爲《金匱要略方論》。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傷寒,陰陽易之爲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燒裩散方


右取婦人中裩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裩當燒灰。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三枚(炙,苦寒) 梔子十四枚(掰,苦寒) 豉一升(綿裹,苦寒)右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復令微似汗。


傷寒差已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鹹平,熬) 澤瀉(鹹寒) 栝蔞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藶(苦寒,熬) 商陸根(熬,辛酸,鹹平) 海藻(鹹寒,洗去鹹) 以上各等分右七味,異搗下篩爲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日三服。


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溫) 麥門冬一升(甘平,去心) 人蔘三兩(甘溫) 甘草二兩(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相關圖片

傷寒論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