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爲三大蒙學讀物。《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百家姓》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並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數量排序,“趙錢孫李”成爲《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爲百家姓形成於宋代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爲百家姓前四位。
歷史來源 1、出自神農氏,是炎帝的後裔,以王父字爲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農氏後人入朝爲農正官,職掌農業生產和祈禱豐年等事務。他的後人就以農爲氏。 2、出自以官名爲氏。遠古負責管理農事的官稱爲農正官。任此官職的人,其後代有的以官名中的“農”字爲姓,稱農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有農姓: ①壯族儂姓改爲漢姓。北宋時,趙宋明對廣西農洞壯族儂部親屬實行滅族,對儂洞百姓則以賜姓的名義副其“從良”,改爲漢姓。儂洞壯族爲免殺頭滅族之災,一部分更姓趙,一部分則忍痛割愛,將儂字省去人旁,以農爲姓,而且還在家譜中說先祖是隨狄青自山東來。 ②羌族本有蘇農氏,改漢姓爲農氏。
家族名人 農益:平南人,明永樂年舉人,官訓導,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農猷:明代官淳安縣縣令,多有惠政。 農志科:沅州人,明宣德年間任靖州學正,亦是明代的一位名儒。
遷徙分佈 (缺)農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時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領,他的部落崇拜鳳圖騰,和崇拜龍圖騰的黃帝氏族一起被認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善於農業生產,種植業很發達,而種植業要比狩獵,採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興旺昌盛。炎帝的後後代中,有神農氏,相傳教導天下人播種種地,很受尊敬,名揚天下。而神農氏的後代中有的就以農作爲姓氏,稱爲農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農姓。到了周朝時候,農業生產在社會生產中佔據了更爲重要的位置。朝廷裏面也專門設置了一種叫“農正”的官職,專門負責天下的農業生產和祈禱風調雨順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職。農正的後代中有的以官職名爲姓氏,是今天農姓的又一支起源。另一支農姓源自北宋時廣西壯族的儂氏。北宋王朝窮於對付北方遼、西夏的戰爭,無暇南顧。祥符三年(1010年),交趾李朝建立,交趾李朝趁北宋王朝的南部邊疆鬆弛之機,強佔壯族土地,掠奪人口,榨取財物。宋神宗熙寧年間與交趾李朝的戰爭。不斷侵擾廣西沿海。儂智高起兵反抗,在儻猶州(今靖西縣東部)建立了“大曆國”,交趾王李德政又派兵鎮壓。儂智高多次要求歸附北宋,北宋王朝爲了避免南方疆場生事,置之不理。儂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縣境)建立了“南天國”。皇祐四年(1052年),率衆攻佔邕州城(今南寧市),自稱“仁惠皇帝”,改國號爲“大南國”,年號啓歷。接着,揮師沿鬱江東下。在10多天之內,連克沿江9個州,進抵廣州城下。儂智高的軍隊也由5000人迅速壯大爲50000人。圍廣州城57日不下。北宋王朝調遣大軍圍剿,儂智高率師轉回廣西,爲宋大將狄青敗於崑崙關歸仁鋪。封建統治者對壯族先民的反抗鬥爭進行暴力征服,一方面大肆屠殺,一方面大量掠奪壯族先民爲奴婢,使其中的倖存者在皮鞭下逐漸接受漢文化,融合於漢族之中。在打敗儂智高後,趙宋明對儂部親屬實行滅族,對儂洞百姓則以賜姓的名義副其“從良”,改爲漢姓。儂洞壯族爲免殺頭滅族之災,一部分更姓趙,一部分則忍痛割愛,將儂字省去人旁,以農爲姓,而且還在家譜中說先祖是隨狄青自山東來。據農氏家族的族譜這樣說:“……太祖始祖,本屬爲帝裔孫,迄今二千餘年,世系繁衍,散處於各省縣者,代有其人。至皇祜年間,農氏一姓,由山東省隨狄武襄(青)徵南者,以千數百計……各散居於滇、粵、越等處……”農姓爲正牌壯族。由於統治者對起義的殘酷鎮壓,後人提該歷史事件心有餘悸,故不敢理直氣壯地承認自己的先祖與儂姓有關聯(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