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被譽爲中國最早的臨牀百科全書,共30卷,是綜合性臨牀醫著。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論曰:胃腑者,主脾也。口脣者,是其候也,脾合氣於胃。胃者,水谷之腑也,號倉庫守內嗇吏,重二斤十四兩,迂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受水谷三鬥五升,其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廣胲大頸張胸,五穀乃容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諸小腸,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滿更虛,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精氣也。五臟不足,調於胃。故腸胃之中,當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後《甲乙》作圊,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鬥五升,而留水谷盡。故平人不飲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七日而死矣。
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苦吞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治陰,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右手關上陽實者,胃實也,苦腸中伏伏一作愊愊,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陽明,治陽,在足上動脈。
脈浮而芤,浮則爲陽,芤則爲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圊必日再行,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髀痛。病先發於胃,脹滿,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閉塞不通,身痛體重《靈樞》雲:上之心。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下取三裏。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刺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胃脹者,腹䐜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胃瘧,令人旦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則能食。脾前受病,移於胃,脾咳不已,嘔吐長蟲。
厥氣客於胃,則夢飲食。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脾應肉䐃,肉䐃堅大者胃厚,肉䐃麼者胃薄,肉䐃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䐃不稱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約,肉䐃不堅者胃緩,肉䐃無小果累標緊者胃急,肉䐃多小果累者胃結,胃結者胃上脘約不利。
扁鵲雲:足太陰與陽明爲表裏。脾胃若病實則傷熱,熱則引水漿常渴;虛則傷寒,寒則苦飢常痛。發於風水,其根在胃,先從四肢起,腹滿大,通身腫。方在治水篇中。
胃絕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腫,溺血,大便赤泄。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夾口,環脣,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入髕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悽悽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欲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爲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脣緊,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髕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昏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