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四經》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於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鑑定,認爲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漢書.藝文志》曾經著錄此書,但漢以後就失傳了,學者根據書的內容、文字、篇章數目等研究,認爲此書成書時期當晚於《老子》,早於《管子》、《孟子》、《莊子》。它體現了道家學說由老子一派變成黃老學派的轉變,對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黃帝四經》於經學研究有極重要的地位。
黃帝問四輔曰:唯餘一人,兼有天下。今餘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爲之若何?果童對曰:不險則不可平,不諶則不可正。觀天於上,視地於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恆幹,地有恆常。合此幹常,是晦有明,有陰有陽。夫地有山有澤,有黑有白,有美有惡。地俗德以靜,而天正名以作。靜作相養,德虐相成。兩若有名,相與則成。陰陽備物,化變乃生。
有任一則重,任百而輕。人有其中,物有其形,因之若成。黃帝曰:夫民仰天而生,恃地而食,以天爲父,以地爲母。今餘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誰適由始?對曰:險若得平,諶若得正,貴賤必諶,貧富有等。前世法之,後世既隕,由果童始。果童於是衣褐而穿,負缾而巒,營行乞食,周流四國,以示貧賤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