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四經》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於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鑑定,認爲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漢書.藝文志》曾經著錄此書,但漢以後就失傳了,學者根據書的內容、文字、篇章數目等研究,認爲此書成書時期當晚於《老子》,早於《管子》、《孟子》、《莊子》。它體現了道家學說由老子一派變成黃老學派的轉變,對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黃帝四經》於經學研究有極重要的地位。
聖人舉事也,合於天地,順於民,祥於鬼神,使民同利,萬夫賴之,所謂義也。身載於前,主上用之,長利國家社稷,世利萬夫百姓。天下名軒執國士於是虛。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國者,國士也。是故君子卑身以從道,知以辯之,強以行之,責道以並世,柔身以待時。王公若知之,國家之幸也。
國大人衆,強國也。若身載於後,主上用之,則利國家社稷、萬夫百姓。王公而不知之,乃國家之不幸也。故王者不以幸治國,治國固有前道:上知天時,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善陰陽囗,名正者治,名奇者亂。正名不奇,奇名不立。正道不殆,可後可始。乃可小夫,乃可國家。小夫得之以成,國家得之以寧。小國得之以守其野,大國得之以併兼天下。
道有原而無端,用者實,弗用者空。合之而涅於美,循之而有常。古之賢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居軍其軍強,以居國其國昌。古之賢者,道是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