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是古代文言小說的第一部總集。宋代人編的一部大書。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傳說及道經﹑釋藏等爲主的雜著,屬於類書。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開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書於宋太平興國年間,和《太平御覽》同時編纂,所以叫做《太平廣記》。
竹 敘竹類 涕竹 棘竹 筻簕竹 菡苰竹 慈竹 筋竹 百葉竹 桃枝竹 癭竹
羅浮竹 童子寺竹 竹花 竹箹 竹實
五穀 雨稻 雨粟 雨麥 雕葫 雨谷 搖枝粟 鳳冠粟 繞明豆 延精麥 紫沉麻
雨五穀 野粟石殼 芋 雀芋 甘蔗
茶荈 敘茶 獲神茗 饗茗獲報 消食茶
竹
敘竹類
《竹譜》:竹類有三十九。(出《酉陽雜俎》)
涕竹
南方荒中有涕竹,長數百丈,圍三丈六尺,厚八九寸。可以爲船。其筍甚美,煮食之,可止瘡癘。(出《神異經》)
棘竹
棘竹一名笆竹,節皆有刺,數十莖爲叢。南夷種以爲城,猝不可攻。或自崩根出,大如酒甕,縱橫相承,狀如繰車。食之,下人發。(出《酉陽雜俎》)
筻簕竹
筻簕竹,皮薄而空多,大者徑不逾二寸,皮上有粗澀文,可爲錯子。錯甲,利勝於鐵。若鈍,以漿水澆之,還復快利(出《廣州記》。古林之竹,勁而利,削爲刀,割象皮如切芋。出《嶺表錄異》)
菡苰竹
菡苰竹,大如腳指,腹中白幕攔隔,狀如溼面。將成而筒皮未落,輒有細蟲齧處,成赤跡,似繡畫可愛。(出《酉陽雜俎》)
慈竹
慈竹,夏月經雨,滴汁下地,生蓐,似鹿角,色白。食之,已痢。(出《酉陽雜俎》)
筋竹
筋竹,南方以爲矛。筍未成竹時,堪爲弩弦。(出《酉陽雜俎》)
百葉竹
百葉竹,一枝百葉。有毒。(出《酉陽雜俎》)
桃枝竹
東官郡,漢順帝時屬南海,西接高涼郡,又以其地爲司監(陳校本“監”作“鹽”)都尉。東有蕪地,西接臨大海。有長洲,多桃枝竹,緣岸而生。(原缺出處,今見《酉陽雜俎》)
癭竹
東洛勝境有三溪,張文規有莊近溪。忽有竹一竿生癭,大如李。(出《酉陽雜俎》)
羅浮竹
唐貞元中,有鹽戶犯禁,逃於羅浮山。深入第十三嶺(《南越志》雲,本只羅山,忽海上有仙浮來相合,是謂羅浮山。有十五嶺、二十二峯、九百八十瀑泉。洞穴則山無出其右也。曾有詩曰:“四百餘崖海上排,根連蓬島蔭天台。百靈若爲移中土,嵩華都爲一小堆。”),遇巨竹萬千竿,連直巖谷。竹圍皆二丈餘,有三十九節,二丈許。逃者遂取竹一竿,破以爲蔑。會赦宥,遂挈以歸。有人得一蔑,奇之,獻於太守李復。乃圖而紀之。予嘗覽《竹譜》曰:“雲丘帝竹(帝陵上所生竹),一節爲船。”又何偉哉!南海以竹爲甑者,類見之矣,皆羅浮之竹也。(出《嶺表錄異》)
童子寺竹
唐李衛公言:北都唯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出《酉陽雜俎》)
竹花
《山海經》曰:竹生花,其年便枯。竹六十年易根,易根必花,結實而枯死。實落復生,六年而成町。子作穗,似小麥。(出《感應經》)
竹箹
竹復死曰箹。六十年一易根,易根則結實枯死。(出《酉陽雜俎》)
竹實
唐天覆甲子歲,自隴而西,迨於褒梁之境,數千裏內亢陽,民多流散。自冬經春,饑民啖食草木,至有骨肉相食者甚多。是年,忽山中竹無鉅細,皆放花結子。饑民採之,舂米而食,珍於粳糯。其子粗,顏色紅纖,與今紅粳不殊,其味尤更馨香。數州之民,皆挈累入山,就食之。至於溪山之內,居人如市,人力及者,競置囤廩而貯之。家有羨糧者不少者,又取與葷茹血肉而同食者,嘔噦。如其中毒,十死其九。其竹,自此千蹊萬谷,並皆立枯。十年之後,復產此君。可謂百萬圓顱,活之於貞筠之下。(出《玉堂閒話》)
五穀
雨稻
夏禹時,天雨稻。古詩云:“安得天雨稻,飼我天下民。”(出《述異記》)
雨粟
呂后三年,秦中天雨粟。(出《述異記》)
雨麥
漢武帝時,廣陽縣雨麥。(原缺出處,明抄本作出《述異記》)
雕葫
太液池邊,皆是雕葫紫蘀、綠節蒲叢之類。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爲雕葫;葭蘆之未解葉者,謂爲紫蘀;菰之有首者,謂爲綠節。其間鳧雛子,佈滿充積。又多紫龜綠鱉。池邊多平沙,沙上鵜鶘鸆。鴻鶃,動輒成羣。(出《西京雜記》)
雨谷
漢宣帝時,江淮饑饉,人相食。天雨谷三日。尋魏地奏,亡谷二千頃。(出《述異記》)
搖枝粟
宣帝地節元年,樂浪之(“之”原作“子”,據明抄本、陳校本改)東,有背(“背”字原缺,據《拾遺記》補)明之國人至,貢方物。言其鄉土在扶桑之東,見日出於西方。其國昏昏恆開。宜五穀,名日融澤,方三千里。五穀皆良,食者延年,清腹一粒。歷年不飢。有搖枝粟,言其枝長而弱,無風常搖,食之益髓。(出王子年《拾遺記》)
鳳冠粟
鳳冠粟,似鳳鳥之冠。食者多力。有游龍粟,枝葉屈曲,如游龍。有瓊膏,色白如銀。食此二粟,令人骨輕。(出王子年《拾遺記》)
繞明豆
繞明豆。言其莖弱。自相縈纏。有挾劍豆。言莢形似人挾劍。而橫斜生。有傾籬豆。言見日則葉垂覆地。食者不老不疾。(出王子年《拾遺記》)
延精麥
延精麥,言延壽益氣。有昆和麥,調暢六腑。有輕心麥,食者體輕。有淳和麥,面以釀酒,一醉累月,食之凌冬不寒。有含露麥,糲中有露,甘如飴。(出王子年《拾遺記》)
紫沉麻
紫沉麻,其實不浮。有云水麻,實冷而光,宜爲油澤。有光通麻,食者行不待燭,則巨勝也。食之延壽,後天而死。(出王子年《拾遺記》)
雨五穀
吳桓王時,金陵雨五穀於貧民家,富民家則不雨。(出《述異記》)
野粟石殼
宋高祖(“祖”原作“宗”,據明抄本、許本改)之初,當晉末饑饉之後。既即位,而江表二千餘里,野粟生焉。又淮南諸山石殼生,石上生殼也。袁安雲,石殼藥名,穗之尤小者是也。(出《述異記》)
芋
天芋,生終南山中,葉如荷而厚。(出《酉陽雜俎》)
雀芋
雀芋,狀如雀頭。置乾地反溼,置溼處反幹。飛鳥觸之墮。走獸遇之僵。(出《酉陽雜俎》)
甘蔗
南方山有柑樜(“甘庶”二音)之林。其高百丈,圍三尺八寸。促節多汁,甜如蜜。作齧其汁,令人涌澤。可以節蛔蟲。人腹中蛔蟲,其狀如蚓。此消谷蟲也。多則傷人,少則谷不消。是甘蔗能滅多益少。凡蔗亦然。(出《神異經》)
茶荈
敘茶
茶之名器益衆。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爲第一;湖州有顧渚之紫筍,東川神泉、昌明;硤州有碧澗、明月、芳蕊、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生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嶽州有浥湖之含膏;常州有義興紫筍;婺州有來白;睦州有鳩坑;洪州有西山白露;壽州有霍山黃芽;蘄州有蘄門團黃。浮樑商賈不在焉。(出《國史補》)
獲神茗
《神異記》曰,餘姚人虞茫,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百青羊,飲瀑布水。曰:“吾丹丘子也。聞子善茗飲,常思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檥之餘,必相遺也。”因立茶祠。後常與人往山,獲大茗焉。(出《顧渚山記》)
饗茗獲報
劉敬叔《異苑》曰,剡縣陳婺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飲,先輒祀之。二子恚之曰:“冢何知?徒以勞祀。”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及夜,母夢一人曰:“吾止此冢三百餘年,母二子恆欲見毀,賴相保護,又饗吾嘉茗,雖泉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及曉(“曉”原作“報”。據陳校本改),於庭內獲錢十萬。似久埋者,唯貫新。母告二子。二子慚之。從是禱酹愈至。(出《顧渚山記》)
消食茶
唐有人授舒州牧。李德裕謂之曰,到彼郡日,天柱峯茶,可惠三數角。其人獻之數十斤。李不受,退還。明年罷郡。用意精求,獲數角,投之。德裕悅之而受。曰:“此茶可以消酒食毒。”乃命烹一甌,沃於肉食內,以銀合閉之。詰旦開視,其肉已化爲水矣。衆伏其廣識也。(出《中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