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專著,又名《鍼灸大全》,10卷。明楊繼洲(濟時)撰,刊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楊氏根據家傳《衛生鍼灸玄機祕要》(簡稱《玄機祕要》),參考明以前20餘種鍼灸學著作,並結合作者鍼灸臨牀經驗編成此書。本書較全面論述鍼灸理論、操作手法等,並考定腧穴名稱和部位,記述歷代名家鍼灸醫案,爲對明以前鍼灸學術的又一總結,是學習研究鍼灸的重要參考著作。
手少陰經穴主治
《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爲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舌,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爲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其液汗。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體爲脈,在髒爲心,在聲爲笑,在變動爲憂,在志爲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手少陰心經穴歌
九穴午時手少陰,極泉青靈少海深,靈道通裏陰郄邃,神門少府少衝尋(左右一十八穴)。
此一經起於極泉,終於少衝。取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與井滎俞經合也。
脈起心中,出屬心繫,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俠咽,系目;其直者,復從心繫卻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多氣少血,午時氣血注此。
丁火之髒,脈在左寸。實則熱而虛則寒,靜則安而動則燥。虛寒者怯怕多驚,健忘恍惚,清便自可,診必濡細遲虛;實熱者癲狂譫語,腮赤舌幹,二腑澀黃,脈須數洪沉實。心盛則熱見乎標,心虛則熱收於內。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虛實既知,補瀉必當。味甘瀉而補之以鹹,氣熱補而瀉之以冷。心陽不足,桂心代赭紫石英,補須參附;離火有餘,竹葉大黃山梔子,瀉用芩連。涼心者硃砂,壯心者琥珀。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血衄如泉,炒槐花摻之即止。除瘡琥珀膏,犀角與辰砂;定志寧神丸,硃砂共蓮草。蔓荊子涼諸經之血,草連翹瀉六經之火,驚悸不安,須龍腦沙蔘小草;健忘失記,必茯神遠志當歸。多睡飲盧同之苦茶,不眠服雷公之酸棗。涼血補陰生地黃,行津止渴天花粉。文蛤末敷愈口瘡,鐵鏽粉噙消舌腫。中風不語,燒竹瀝涼之更良;感熱多言,飛硃砂鎮之又善。胸間痞痛,開之枳實栝蔞;心內懊憹,治之梔子豆豉。熱心痛,炒菖蒲川楝,梔子宜焦;冷心痛,須木香肉桂,玄胡可炒。心驚盜汗,飛辰砂與六黃;鼻衄流血,煮黃芩炒芍藥。驚熱獨妙珍珠,癲狂獨加鐵粉。安鎮靈臺,琥珀丹砂和玉屑;開清神府,茯神遠志共菖蒲。大哉離兮,應物無跡。倘真血之有虧,覓真鉛而補實;至靈心也,操存有要,或元氣之有損,求真汞而填完。用藥固可言傳,上達必由心悟。
《導引本經》:“夫心乃一身之主宰,生死之路頭也。是故心生則種種欲生,而神不入氣;心靜則種種欲靜,而神氣相抱也。《內經》曰:「夏月人身,陽氣發外,伏陰在內,是脫精神之時,忌疏通以泄精氣。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英華成秀,此夏氣之應,養成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爲痎瘧。」故人常宜燕居靜坐,調心息氣,食熱戒冷,常要兩目垂廉,邁光內照,降心火于丹田,使神氣相抱。故太玄養初曰:「藏心於淵,美厥靈根。神不外也。心牽於事,則火動於中矣。心火夏令正旺,脈本洪大,若緩是傷暑,至晚少餐飲食,睡勿揮扇,風邪易入。」昔鄺子元有心疾,或曰:“有僧不用符藥,能治心疾。”元叩其僧,曰:“貴恙起於煩惱,煩惱生於妄想,夫妄想之來,其機有三:或追憶數十年前榮辱恩仇,悲歡離合,及種種閒情,此是過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順應,卻又畏首畏尾,三番四復,猶豫不決,此是現在妄想也。或期望日後富貴皆如願,或期望功成名遂,告老歸田;或期望子孫登庸,以繼書香,與夫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來妄想也。三者妄想,忽然而生,忽然而滅,禪家謂之幻心。能照見其妄,而斬斷念頭,禪家謂之覺心。故曰:「不患念起,惟患覺遲,此心若同太虛,煩惱何處安腳?」”又曰:“貴恙亦原於水火不交,凡溺愛冶容,而作色荒,禪家謂之外感之慾。夜深枕上,思得冶容,或成宵寐之變,禪家謂之內生之慾。二者之慾,綢繆染着,消耗元精。若能離之,則腎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於心。至若思索文字,忘其寢食,禪家謂之理障。經綸職業,不顧劬勞,禪家謂之事障。二者雖非人慾,亦損性靈,若能遣之,則火不至上炎,可下交於腎。故曰:「塵不相緣,根無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又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子元如其言,乃獨處一室,掃空萬緣,坐靜月餘,心疾如失。
手少陰心經考正穴法
極泉:
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臂肘厥寒,四肢不收,心痛乾嘔,煩渴,目黃,脅滿痛,悲愁不樂。
青靈:
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銅人》灸七壯。《明堂》灸三壯。
主目黃頭痛,振寒脅痛,肩臂不舉,不能帶衣。
少海(一名曲節):
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手少陰心脈所入爲合水。《銅人》針三分,灸三壯。甄權雲:“不宜灸,針五分。”《甲乙》針二分,留三呼,瀉五呼,不宜灸。《素注》灸五壯。《資生》雲:“數說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
主寒熱齒齲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項不得回顧,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得舉,齒痛,腦風頭痛,氣逆噫噦,瘰癧,心疼,手顫健忘。
靈道:
掌後一寸五分,手少陰心脈所行爲經金。《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心痛,乾嘔,悲恐,相引瘛瘲,肘攣,暴喑不能言。
通裏:
掌後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別走太陽小腸經。《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七壯。
主目眩頭痛,熱病先不樂,數日懊憹,數欠頻呻悲,面熱無汗,頭風,暴喑不言,目痛心悸,肘臂臑痛,苦嘔喉痹,少氣遺溺,婦人經血過多崩中。實則支滿膈腫,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陰郄:
掌後脈中,去腕五分。《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鼻衄吐血,灑淅畏寒,厥逆氣驚,心痛霍亂,胸中滿。
神門(一名銳中,一名中都):
掌後銳骨端陷中。手少陰心脈所注爲俞土。心實瀉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主瘧心煩,甚欲得冷飲,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熱而噦,目黃脅痛,喘逆身熱,狂悲狂笑,嘔血吐血,振寒上氣,遺溺失音,心性癡呆,健忘,心積伏梁,大小人五癇。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其爲病互相出見,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之俞神門,同精導氣以復其本位。”《靈樞經》曰:“少陰無俞,心不病乎,其外經病而髒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髒堅固,邪不能容,容邪則身死,故諸邪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
心主之脈也。”
少府:
手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手少陰心脈所溜爲滎火。《銅人》針二分,灸七壯。《明堂》灸三壯。
主煩滿少氣,悲恐畏人,掌中熱,臂酸,肘腋攣急,胸中痛,手蜷不伸,痎瘧久不愈,振寒,陰挺出,陰癢陰痛,遺尿偏墜,小便不利,太息。
少衝(一名經始):
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心脈所出爲井木。心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明堂》灸一壯。
主熱病煩滿,上氣嗌乾渴,目黃,臑臂內後廉痛,胸心痛,痰氣,悲驚寒熱,肘痛不伸。
張潔古治前陰臊臭,瀉肝行間,後於此穴,以治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