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專著,又名《鍼灸大全》,10卷。明楊繼洲(濟時)撰,刊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楊氏根據家傳《衛生鍼灸玄機祕要》(簡稱《玄機祕要》),參考明以前20餘種鍼灸學著作,並結合作者鍼灸臨牀經驗編成此書。本書較全面論述鍼灸理論、操作手法等,並考定腧穴名稱和部位,記述歷代名家鍼灸醫案,爲對明以前鍼灸學術的又一總結,是學習研究鍼灸的重要參考著作。
足少陽經穴主治
《內經》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髒,皆取決膽也。膽爲青腸。”又曰:“膽爲清淨之府。諸腑皆傳穢濁,獨膽無所傳道,故曰清淨。虛則目昏,若吐傷膽倒,則視物倒植。”
足少陽膽經穴歌
少陽足經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聽會上關頷厭集,懸顱懸釐曲鬢翹,率谷天衝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邀,陽白臨泣目窗闢,正營承靈腦空搖,風池肩井淵液部,輒筋日月京門標,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風市招,中瀆陽關陽陵穴,陽交外丘光明宵,陽輔懸鐘丘墟外,足臨泣地五俠溪,第四指端竅陰畢(左右八十八穴)。
此一經起於瞳子髎,終於竅陰,取竅陰、俠溪、臨泣、丘墟、陽輔、陽陵泉、與井滎俞原經合也。
脈起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雜。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衝,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循歧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多氣少血,子時氣血注此。
甲木之腑,在關脈候。是膽病則眉顰口苦,而嘔宿汁,善太息,恐如人捕。實則脈實,而精神不守,半夏湯瀉之最良;虛則脈虛,而煩擾不眠,溫膽湯補之卻善。火不下降心膽跳,茯神沉香蜜和丸,送入人蔘湯;中風癲狂心恐悸,鉛汞朱乳共結成,吞下井花水。咽痛膈壅,硝蠶黛勃蒲腦子,加麝以收功;膽虛臥驚,參柏枸神枳熟地,用酒而有力。清熱寬咽,薄荷宿砂芎片腦;驚心怖膽,人蔘酸棗乳辰砂。驚神昏亂,記學士之良方;風引痛生,修真人之祕散。膽虛寒而不眠,炒酸棗調煎竹葉;膽實熱而多睡,生棗仁末和薑茶。補用薏苡炒棗仁,瀉須青連柴前胡。溫則姜夏橘紅,涼加竹茹甘菊。柴胡川芎,報使上行而不悖;青皮車前,引經下走以無疑。藥有生熟,貴按脈而取用;劑宜多寡,當隨症以權衡。或厥疾之未瘳,仗鍼灸以收功。
足少陽膽經考正穴法
瞳子髎(一名太陽,一名前關):
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素注》灸三壯,針三分。
主目癢,翳膜白,青盲無見,遠視佴佴,赤痛淚出多眵覩,內眥癢,頭痛,喉閉。
聽會:
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銅人》針三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不須補。日灸五壯,止三七壯,十日後依前報灸。《明堂》針三分,灸三壯。
主耳鳴耳聾,牙車臼脫,相離一、二寸,牙車急不得嚼物,齒痛惡寒物,狂走瘛瘲,恍惚不樂,中風口斜,手足不隨。
客主人(一名上關):
耳前骨上,開口有空,張口取之。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銅人》灸七壯,禁針。《明堂》針一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至二百壯。《下經》灸十壯。《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禁深刺,深則交脈破,爲內漏耳聾,欠而不得呿。
主脣吻強,口眼偏斜,青盲,瞇目佴佴,惡風寒,牙齒齲,口噤嚼物鳴痛,耳鳴耳聾,瘛瘲沫出,寒熱,痙引骨痛。
頷厭:
曲周下,顳顬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銅人》灸三壯,針七分,留七呼,深刺令人耳聾。
主偏頭痛,頭風目眩,驚癇,手卷手腕痛,耳鳴,目無見,目外眥急,好嚏,頸痛,歷節風汗出。
懸顱:
曲周上,顳顬中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三呼。《明堂》針二分,《素注》針七分,留七呼,刺深令人耳無所聞。
主頭痛,牙齒痛,面膚赤腫,熱病煩滿,汗不出,頭偏痛引目外眥赤,身熱,鼻洞濁下不止,傳爲鼽,目昏瞢瞑目。
懸釐:
曲周上,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素注》針三分,留七呼。
主麪皮赤腫,頭偏痛,煩心不欲食,中焦客熱,熱病汗不出,目銳眥赤痛。
曲鬢(一名曲發):
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明下》灸三壯。
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頸項不得回顧,腦兩角痛
爲巔風,引目眇。
率谷:
耳上入髮際寸半陷者宛宛中,嚼而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痰氣膈痛,腦兩角強痛,頭重,醉後酒風,皮膚腫,胃寒,飲食煩滿,嘔吐不止。
天衝:
耳後髮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灸七壯。《素注》針三分,灸三壯。
主癲疾風痙,牙齦腫,善驚恐,頭痛。
浮白:
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明堂》灸三壯。
主足不能行,耳聾耳鳴,齒痛,胸滿不得息,胸痛,頸項癭,癰腫不能言,肩臂不舉,發寒熱,喉痹,咳逆痰沫,耳鳴嘈嘈無所聞。
竅陰(一名枕骨):
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足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甲乙》針四分,灸五壯。《素注》針三分,灸三壯。
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舌本出血,骨勞,癰疽發歷,手足煩熱,汗不出,舌強脅痛,咳逆喉痹,口中惡苦之。
完骨:
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素注》留七呼,灸三壯。《明堂》針二分,灸以年爲壯。
主足痿失履不收,牙車急,頰腫,頭面腫,頸項痛,頭風耳後痛,煩心,小便赤黃,喉痹齒齲,口眼喎斜,癲疾。
本神:
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驚癇吐涎沫,頸項強急痛,目眩,胸相引不得轉側,癲疾嘔吐涎沫,偏風。
陽白:
眉上一寸,直瞳子,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五脈之會。《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瞳子癢痛,目上視,遠視佴佴,昏夜無見,目痛目眵,背腠寒慄,重衣不得溫。
臨泣:
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令患人正睛取穴。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銅人》針三分,留七呼。
主目眩,目生白翳,目淚,枕骨合顱痛,惡寒鼻塞,驚癇反視,大風,目外眥痛,卒中風不識人。
目窗:
臨泣後寸半。足少陽、陽維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五壯,三度刺,令人目大明。
主目赤痛,忽頭旋,目佴佴遠視不明,頭面浮腫,寒熱汗不出,惡寒。
正營:
目窗後寸半,足少陽、陽維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目眩瞑,頭項偏痛,牙齒痛,脣吻急強,齒齲痛。
承靈:
正營後一寸五分。灸三壯,禁針。足少陽、陽維之會。主腦風頭痛,惡風寒,鼽衄鼻窒,喘息不利。
腦空(一名顳顬):
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素注》針四分。《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灸三壯。
主勞疾羸瘦,體熱,頸項強不可回顧,頭重痛不可忍,目瞑心悸,發即爲癲風,引目眇,鼻痛。
魏武帝患頭風,發即心亂目眩,華佗針腦空立愈。
風池:
耳後顳顬後,腦空下,髮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手足少陽、陽維之會。《素注》針四分。《明堂》針三分。《銅人》針七分,留七呼,灸七壯。《甲乙》針一寸二分。患大風者,先補後瀉。少可患者,以經取之,留五呼,瀉七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壯。
主灑淅寒熱,傷寒溫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頭痛,痎瘧,頸項如拔,痛不得回顧。目淚出,欠氣多,鼻鼽衄,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傴僂引頸筋無力不收,大風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昏危,癭氣。
肩井(一名膊井):
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連入五臟。針五分,灸五壯,先補後瀉。
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氣逆,婦人難產,墮胎後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頭項痛,五勞七傷,臂痛,兩手不得向頭。若針深悶倒,急補足三裏。
淵液(一名泉液):
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銅人》禁灸。《明堂》針三分。不宜灸,灸
之令人生腫蝕馬瘍,內潰者死,寒熱者生。主寒熱,馬刀瘍,胸滿無力,臂不舉。
輒筋(一名神光,一名膽募):
腋下三寸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膽之募,足太陽、少陽之會。《銅人》灸三壯,針六分。《素注》針七分。
主胸中暴滿不得臥,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嘔吐宿汁,吞酸。
日月:
期門下五分,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針七分,灸五壯。
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
監骨下,腰中季肋本俠脊,腎之募。《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七呼。
主腸鳴,小腸痛,肩背寒,痙,肩胛內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寒熱腹脹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黃,小腹急腫,腸鳴洞泄,髀樞引痛。
帶脈:
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兩旁各七寸半。足少陽、帶脈二脈之會。《銅人》針六分,灸五壯。《明堂》灸七壯。
主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婦人小腹痛,裏急後重,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五樞:
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五寸五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銅人》針一寸,灸五壯。《明堂》三壯。
主痃癖,大腸膀胱腎餘,男子寒疝,陰卵上入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裏急瘛瘲。
維道:
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銅人》針八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嘔逆不止,水腫,三焦不調,不嗜食。
居髎:
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素注》章門下四寸三分。足少陽、陽蹻之會。《銅人》針八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攣急,手臂不得舉以至肩。
環跳:
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灸五十壯。《素注》針一寸,留二呼,灸三壯,《指微》雲:“已刺不可搖,恐傷針。”
主冷風溼痹不仁,風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轉側伸縮。
仁壽宮患腳氣偏風,甄權奉勅針環跳、陽陵泉、陽輔、巨虛下廉,而能起行。
環跳穴痛,恐生附骨疽。
風市:
膝上外廉兩筋中,以手着腿,中指盡處是。針五分,灸五壯。
主中風腿膝無力,腳氣,渾身搔癢,麻痹,厲風瘡。
中瀆:
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別走厥陰。《銅人》灸五壯,針五分,留七呼。
主寒氣客於分肉間,攻痛上下,筋痹不仁。
陽關:
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銅人》針五分,禁灸。
主風痹不仁,膝痛不可屈伸。
陽陵泉:
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陽所入爲合土。《難經》曰:“筋會陽陵泉。”疏曰:“筋病治此。”《銅人》針六分,留十呼,得氣即瀉。又宜灸留針,日灸七壯,至七七壯。《素注》灸三壯。《明下》灸一壯。
主膝伸不得屈,髀樞膝骨冷痹,腳氣,膝股內外廉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苦嗌中介然,頭面腫,足筋攣。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窌):
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陽維之郄。《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痹,面腫,寒痹,膝胻不收。
外丘:
外踝上七寸,少陽所生。《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胸脹滿,膚痛痿痹,頸項痛,惡風寒,猘犬傷毒不出,發寒熱,速以三壯艾,可灸所齧處,及足少陽絡。癲疾,小兒龜胸。
光明
外踝上五寸。足少陽之絡,別走厥陰。《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明下》灸七壯。
主淫濼,脛酸胻疼,不能久立,熱病汗不出,卒狂。與陽輔療法同,虛則痿躄,坐不能起,補之。實則足胻熱膝痛,身體不仁,善齧頰,瀉之。
陽輔(一名分肉):
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所行爲經火。膽實瀉之。《素注》針三分。又曰:針七分,留十呼。《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
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浮腫,筋攣。百節痠痛,實無所知。諸節盡痛,痛無常處。腋下腫痿,喉痹,馬刀挾癭,膝胻酸,風痹不仁,厥逆,口苦太息,心脅痛,面塵,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外至絕骨外踝前痛,善潔面青。
懸鐘(一名絕骨):
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尋摸尖骨者是。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絡絕,乃取之。《難經》曰:“髓會絕骨。”疏曰:“髓病治此。”袁氏曰:“足能健步,以髓會絕骨也。”《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指微》雲:“斜入針二寸許,灸七壯,或五壯。”
主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嗜食,腳氣,膝胻痛,筋骨攣痛足不收,逆氣,虛勞寒損,憂恚,心中咳逆,泄注,喉痹,頸項強,腸痔瘀血,陰急,鼻衄,腦疽,大小便澀,鼻中幹,煩滿狂易,中風手足不隨。
丘墟:
足外踝下從前陷中骨縫中,去臨泣三寸。又俠溪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足少陽所過爲原。膽虛實皆拔之。《銅人》灸三壯。《素注》針五分,留七呼。
主胸脅滿痛不得息,久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腿胻酸,轉筋,卒疝,小腹堅,寒熱頸腫,腰胯痛,太息。
臨泣:
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去俠溪一寸五分。足少陽所注爲俞木。《甲乙》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瘻,善齧頰,天牖中腫、淫濼,胻酸,目眩,枕骨合顱痛,灑淅振寒,心痛,周痹。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痎瘧日發,婦人月事不利,季脅支滿,乳癰。
地五會:
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去俠溪一寸。《銅人》針一分,禁灸。
主腋痛,內損唾血,足外無膏澤,乳癰。
俠溪:
足小趾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所溜爲滎水。膽虛則補之。《素注》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胸脅支滿,寒熱傷寒,熱病汗不出,目外眥赤,目眩,頰頷腫,耳聾,胸中痛不可轉側,痛無常處。
竅陰:
足小趾次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少陽所出爲井金。《素注》針一分,留一呼。《甲乙》留三呼,灸三壯。
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乾,肘不可舉,卒聾,魘夢,目痛,小眥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