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是清·黃元御撰寫於1753年的醫書,又名《醫聖心源》。作者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爲醫中四聖。本書闡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至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
肝之氣風,其志爲怒。心之氣熱,其志爲喜。肺之氣燥,其志爲悲。腎之氣寒,其志爲恐。脾之氣溼,其志爲思。蓋陽升而化火則熱,陰降而化水則寒。離火上熱,泄而不藏,斂之以燥金,則火交於坎府;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動之以風木,則水交於離宮。木生而火長,金收而水藏。當其半生,未能茂長,則鬱勃而爲怒。既長而神氣暢達,是以喜也。當其半收,將至閉藏,則牢落而爲悲。既藏而志意幽淪,是以恐也。
物情樂升而惡降。升爲得位,降爲失位,得位則喜,未得則怒,失位則恐,將失則悲。自然之性如此,其實總土氣之回周而變化也。
己土東昇,則木火生長;戊土西降,則金水收藏。生長則爲喜怒,收藏則爲悲恐。若輪樞莫運,升降失職,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則土氣凝滯,而生憂思。
心之誌喜,故其聲笑,笑者,氣之升達而酣適也。腎之志恐,故其聲呻,呻者,氣之沉陷而幽菀也。肝之志怒,故其聲呼,呼者,氣方升而未達也。肺之志悲,故其聲哭,哭者,氣方沉而將陷也。脾之志憂,故其聲歌,歌者,中氣結鬱,故長歌以泄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