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四聖心源》是清·黃元御撰寫於1753年的醫書,又名《醫聖心源》。作者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爲醫中四聖。本書闡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至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

精遺

精藏於腎而交於心,則精溫而不走。精不交神,乃病遺泄,其原由於肝脾之不升。


丙火下行而化壬水,癸水上行而化丁火。壬水主藏,陽歸地下者,壬水之蟄藏也。壬水非寒則不藏,陰陽之性,熱則發揚而寒則凝閉,自然之理。壬水蟄藏,陽祕於內,則癸水溫暖。溫氣左升,是生乙木。升而不已,積溫成熱,是謂丁火。水之生木而化火者,以其溫也。木火生長,陽氣發達,陰精和煦,故不陷流。


壬水失藏,則陽泄而腎寒。水寒不能生木,木氣下鬱,則生疏泄。木以疏泄爲性,愈鬱則愈欲泄,以其生意不遂,時欲發舒之故也。遇夜半陽生,木鬱欲動,則夢交接。木能疏泄而水不蟄藏,是以流溢不止也。甚有木鬱而生下熱,宗筋常舉,精液時流。庸工以爲相火之旺,用知母、黃柏瀉之,是益其癸水之寒,而增其乙木之陷也。


乙木之升,權在己土。木生於水而實長於土,土運則木達。以脾陽升布,寒去溫回,冰泮春生,百卉榮華故也。蓋戊土西降,則化辛金,北行則化癸水;己土東昇,則化乙木,南行則化丁火。金水之收藏,實胃陰之右轉;木火之生長,即脾陽之左旋也。土溼陽衰,生氣不達,是以木陷而不升。


人知壬水之失藏,而不知乙木之不生,知乙木之不生,而不知己土之弗運,乃以清涼固澀之品,敗其脾陽而遏其生氣,病隨藥增,愈難挽矣。


玉池湯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龍骨二錢 牡蠣三錢 附子三錢 砂仁一錢,炒,研,去皮


煎大半杯,溫服。


遺精之證,腎寒脾溼,木鬱風動。甘草、茯苓,培土瀉溼,桂枝、芍藥,疏木清風,附子、砂仁,暖水行鬱,龍骨、牡蠣,藏精斂神。水土暖燥,木氣升達,風靜鬱消,遺泄自止。


其溼旺木鬱而生下熱,倍茯苓、白芍,加澤瀉、丹皮,瀉脾溼而清肝熱,不可謬用清涼滋潤,敗其脾腎之陽。蓋腎精遺失,泄其陽根,久而溫氣亡脫,水愈寒而土愈溼。火土雙虧,中氣必敗。未有失精之家,陰虛而生燥熱者。其木鬱下熱,脾陽未虧,清其肝火,不至爲害。若脾陽已虧,誤用清潤,則土敗而人亡矣。仲景《金匱》亡血失精之意,後人一絲不解也。


靈雪丹


甘草 薄荷 甘遂 朝腦 陽起石 紫蘇葉 各三錢


共研,碗盛,紙餬口,細錐紙上密刺小孔。另用碟覆碗上,碗邊寬餘半指,黑豆麪固濟。砂鍋底鋪粗砂,加水。坐碗砂上,出水一寸。炭火煮五香,水耗,常添熱水。水冷取出,入麝香少許,研細。蟾酥少許,人乳浸化。蔥涕,官粉,煉蜜爲丸,綠豆大,磁瓶封收。


津水研半丸,掌上塗玉麈頭。約一兩時,麈頂蘇麻,便是藥力透徹。祕精不泄,甚有良功。


若遺泄不止,勢在危急,先煉此藥,封之日落,研塗。一夜不走,腎精保固,徐用湯丸。


四聖心源-精遺-相關圖片

四聖心源 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