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是清·黃元御撰寫於1753年的醫書,又名《醫聖心源》。作者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爲醫中四聖。本書闡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至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
肺藏氣而性收斂,氣病則積聚而不散,而肝氣之積聚,較多於肺。肺氣積聚,則痞塞於心胸;肝氣積聚,則滯結於臍腹。
蓋氣在上焦則宜降,而既降於下,則又宜升。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木主升,生氣旺則氣升,生氣不足,故氣陷而下鬱也。而肝氣之下鬱,總由太陰之弱。以氣秉金令,但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於下陷者,恃肝木之善達,肝木之善達者,脾土之左旋也。
氣盛於肺胃,而虛於肝脾,故肺氣可瀉,而肝氣不可瀉。氣積於胸膈右肋,宜瀉肺胃以降之;氣積於臍腹左脅,宜補肝脾以升之。此化積調氣之法也。
達鬱湯
桂枝三錢 鱉甲三錢,醋炙焦,研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乾薑三錢 砂仁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積在臍腹左脅者。
肺胃積氣,在胸膈右肋,肝脾積氣,在臍腹左脅,皆中氣虛敗之病也。補之則愈悶,破之則愈結。蓋其本益虛,其標益實,破之其本更虛,補之其標更實,是以俱不能效。善治者,肺胃之積,瀉多而補少,肝脾之積,補多而瀉少。半補而半行之,補不至於壅閉,行不至於削伐,正氣漸旺,則積聚消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