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本草

《食療本草》,食療專著,3卷。唐代孟詵撰,張鼎增補改編。約成書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一般認爲此書前身爲孟詵《補養方》,張鼎補充89種食療品,又加按語(冠以“案經”,或作“謹按”),編爲本書。共載文227條,涉及260種食療品。諸品名下,註明藥性(溫、平、寒、冷),不載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單方,間或論及形態、修治、產地等。首載菠薐、胡荽、莙薘、鱖魚等食蔬。尤以動物臟器療法與藻菌類食療作用之記載引人注目。所錄食療經驗多切實際,藥物來源廣泛,充分顧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區性,爲唐代較系統全面之食療專著。原書早佚,敦煌曾有殘卷出土,近代有輯佚本。

鹿

(一)鹿茸∶主益氣。不可以鼻嗅其茸,中有小白蟲,視之不見,入人鼻必爲蟲顙,藥不及也。〔嘉〕


(二)鹿頭肉∶主消渴,多夢夢見物。〔心·嘉〕


(三)又,蹄肉∶主腳膝骨髓中疼痛。〔心·嘉〕


(四)肉∶主補中益氣力。〔嘉〕


(五)又,生肉∶主中風口偏不正。以生椒同搗敷之。專看正,即速除之。〔心·嘉〕


(六)謹按∶肉∶九月後、正月前食之,則補虛羸瘦弱、利五臟,調血脈。自外皆不食,發冷病。〔嘉·證〕


(七)角∶主癰疽瘡腫,除惡血。若腰脊痛、折傷,多取鹿角並截取尖,錯爲屑,以白蜜(五升)淹浸之,微火熬令小變色,曝幹,(更)搗篩令細,以酒服之。(令人)輕身益力,強骨髓,補陽道、(絕傷)。〔嘉·證〕


(八)角∶燒飛爲丹,服之至妙。但於瓷器中或瓦器中,寸截,用泥裹,大火燒之一日,如玉粉。亦可炙令黃,末,細羅,酒服之益人。若欲作膠者,細破寸截,以 水浸七日,令軟方煮也。〔證〕


(九)又,婦人夢與鬼交者,鹿角末三指一撮,和清酒服,即出鬼精。〔嘉〕


(十)又,女子胞中餘血不盡、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甚效。〔嘉〕


(十一)又,小兒以煮小豆汁和鹿角灰,安重舌下,日三度。〔嘉〕


(十二)骨∶溫。主安胎,下氣,殺鬼精,可用浸酒。凡是鹿白臆者,不可食。〔證〕


食療本草-鹿-相關圖片

食療本草 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