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這部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元代就有一些有關“列國”故事的白話本,明代嘉靖、隆慶時期,餘邵魚撰輯了一部《列國志傳》,明末馮夢龍依據史傳對《列國志傳》加以修改訂正,潤色加工,成爲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國志》。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對此書又作了修改,定名爲《東周列國志》。
秦晉大戰龍門山 穆姬登臺要大赦
話說管仲於病中,囑桓公斥遠易牙、豎刁、開方三人,薦隰朋爲政。左右有聞其言者,以告易牙。易牙見鮑叔牙謂曰:“仲父之相,叔所薦也,今仲病,君往問之,乃言叔不可以爲政,而薦隰朋,吾意甚不平焉。”
鮑叔牙笑曰:“是乃牙之所以薦仲也。仲忠於爲國,不私其友。夫使牙爲司寇,驅逐佞人,則有餘矣;若使當國爲政,即爾等何所容身乎?”易牙大慚而退。
逾一日,桓公復往視仲,仲已不能言。鮑叔牙、隰朋莫不垂淚。
是夜,仲卒,桓公哭之慟,曰:“哀哉,仲父!是天折吾臂也。”使上卿高虎董其喪,殯葬從厚,生前采邑悉與其子,令世爲大夫。
易牙謂大夫伯氏曰:“昔君奪子駢邑三百,以賞仲之功;今仲父已亡,子何不言於君,而取還其邑,吾當從旁助子。”伯氏泣曰:“吾惟無功,是以失邑。仲雖死,仲之功尚在也,吾何面目求邑於君乎?”易牙嘆曰:“仲死猶能使伯氏心服,吾儕真小人矣。”
且說桓公念管仲遺言,乃使公孫隰朋爲政。未一月,隰朋病卒,桓公曰:“仲父其聖人乎?何以知朋之用於吾不久也?”
於是使鮑叔牙代朋之位,牙固辭,桓公曰:“今舉朝無過於卿者,卿欲讓之何人?”牙對曰:“臣之好善惡惡,君所知也。君必用臣,請遠易牙、豎刁、開方,乃敢奉命。”
桓公曰:“仲父固言之矣,寡人敢不從子。”即日罷斥三人,不許入朝相見。
鮑叔牙乃受事。
時有淮夷侵犯杞國,杞人告急於齊。齊桓公合宋、魯、陳、衛、鄭、許、曹七國之君,親往救杞,遷其都於緣陵。諸侯尚從齊之令,以能用鮑叔,不改管仲之政故也。
話分兩頭,連歲麥禾不熟,至五年,復大荒,倉廩空虛,民間絕食,惠公欲乞糴於他邦,思想惟秦毗鄰地近,且婚姻之國,但先前負約未償,不便開言。郤芮進曰:“吾非負秦約也,特告緩其期耳。若乞糴而秦不與,秦先絕我,我乃負之有名矣。”
惠公曰:“卿言是也。”乃使大夫慶鄭持寶玉如秦告糴。
穆公集羣臣計議:“晉許五城不與,今因飢乞糴,當與之否?”
蹇叔、百里奚同聲對曰:“天災流行,何國無之,救災恤鄰,理之常也。順理而行,天必福我。”
穆公曰:“吾之施於晉已重矣。”
公孫枝對曰:“若重施而獲報,何損於秦;其或不報,曲在彼矣。民憎其上,孰與我敵,君必與之。”
丕豹思念父仇,攘臂言曰:“晉侯無道,天降之災,乘其飢而伐之,可以滅晉,此機不可失。”
繇餘曰:“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僥倖以成功。與之爲當。”
穆公曰:“負我者,晉君也。飢者,晉民也。吾不忍以君故,遷禍於民。”於是運粟數萬斛於渭水,直達河、汾、雍、絳之間,舳艫相接,命曰“泛舟之役”,以救晉之飢。晉人無不感悅。史官有詩稱穆公之善雲:
晉君無道致天災,雍絳紛紛送粟來。 誰肯將恩施怨者?穆公德量果奇哉!
明年冬,秦國年荒,晉反大熟。穆公謂蹇叔、百里奚曰:“寡人今日乃思二卿之言也,豐兇互有。若寡人去冬遏晉之糴,今日歲飢,亦難乞於晉矣。”
豹曰:“晉君貪而無信,雖乞之,必不與。”穆公不以爲然,乃使冷至亦齎寶玉,如晉告糴,惠公將發河西之粟,以應秦命。郤芮進曰:“君與秦粟,亦將與秦地乎?”
惠公曰:“寡人但與粟耳,豈與地哉!”
芮曰:“君之與粟爲何?”
惠公曰:“亦報其泛舟之役也。”
芮曰:“如以泛舟爲秦德,則昔年納君,其德更大。君舍其大而報其小,何哉?”
慶鄭曰:“臣去歲奉命乞糴於秦,秦君一諾無辭,其意甚美。今乃閉糴不與,秦怨我矣!”
呂飴甥曰:“秦與晉粟,非好晉也,爲求地也。不與粟而秦怨,與粟而不與地,秦亦怨,均之怨也,何爲與之?”
慶鄭曰:“幸人之災,不仁;揹人之施,不義。不義不仁,何以守國?”
韓簡曰:“鄭之言是也。使去歲秦閉我糴,君意何如?”
虢射曰:“去歲天飢晉以授秦,秦弗知取,而貸我粟,是甚愚也;今歲天飢秦以授晉,晉奈何逆天而不取?以臣愚意,不如約會梁伯,乘機伐秦,共分其地,是爲上策。”
惠公從虢射之言,乃辭冷至,曰:“敝邑連歲饑饉,百姓流離,今冬稍稔,流亡者漸歸故里,僅能自給,不足以相濟也。”
冷至曰:“寡君念婚姻之誼,不責地,不閉糴,固曰:‘同患相恤也。'寡君濟君之急,而不得報於君,下臣難以覆命。”
呂飴甥、郤芮大喝曰:“汝前與丕鄭父合謀,以重幣誘我,幸天破奸謀,不墮汝計,今番又來饒舌!可歸語汝君,要食晉粟,除非用兵來取。”
冷至含憤而退。
慶鄭出朝,謂太史郭偃曰:“晉侯背德怒鄰,禍立至矣。”
郭偃曰:“今秋沙鹿山崩,草木俱偃。夫山川,國之主也,晉將有亡國之禍,其在此乎?”史臣有詩譏晉惠公雲:
泛舟遠道賑饑窮,偏遇秦飢意不同。 自古負恩人不少,無如晉惠負秦公。
冷至回覆秦君,言:“晉不與秦粟,反欲糾合梁伯,共興伐秦之師。”
穆公大怒曰:“人之無道,乃至出於意料若此!寡人將先破梁,而後伐晉。”
百里奚曰:“梁伯好土功,國之曠地,皆築城建室,而無民以實之,百姓胥怨,此其不能用衆助晉明矣。晉君雖無道,而呂、郤俱強力自任,若起絳州之衆,必然震驚西鄙。《兵法》雲:‘先發制人',今以君之賢,諸大夫之用命,往聲晉侯負德之罪,勝可必也。因以餘威,乘梁之敝,如振槁葉耳。”
穆公然之。乃大起三軍,留蹇叔、繇餘輔太子守國,孟明視引兵巡邊,彈壓諸戎。穆
公同百里奚親將中軍,西乞術、白乙丙保駕,公孫枝將右軍,公子縶將左軍,共車四百乘,浩浩蕩蕩,殺奔晉國來。
晉之西鄙告急於惠公,惠公問於羣臣曰:“秦無故興兵犯界,何以御之。”
慶鄭進曰:“秦兵爲主上背德之故,是以來討,何謂無故,依臣愚見,只宜引罪請和,割五城以全信,免動干戈。”
惠公大怒曰:“以堂堂千乘之國,而割地求和,寡人何面目爲君哉。”
喝令:“先斬慶鄭,然後發兵迎敵。”
虢射曰:“未出兵,先斬將,于軍不利。姑赦令從徵,將功折罪。”惠公准奏。
當日大閱車馬,選六百乘,命郤步揚、家僕徒、慶鄭、蛾晰分將左右,己與虢射居中軍調度,屠岸夷爲先鋒,離絳州望西進發。
晉侯所駕之馬,名曰“小駟”,乃鄭國所獻。其馬身材小巧,毛鬣潤澤,步驟安穩,惠公平昔甚愛之。慶鄭又諫曰:“古者出征大事,必乘本國出產之馬,其馬生在本土,解人心意,安其教訓,服習道路,故遇戰隨人所使,無不如志。今君臨大敵,而乘異產之馬,恐不利也。”
惠公叱曰:“此吾慣乘,汝勿多言。”
卻說秦兵已渡河東,三戰三勝,守將皆奔竄。長驅而進,直至韓原下寨。
晉惠公聞秦軍至韓,乃蹙額曰:“寇已深矣,奈何?”
慶鄭曰:“君自招之,又何問焉?”
惠公曰:“鄭無禮,可退。”
晉兵離韓原十里下寨,使韓簡往探秦兵多少。簡回報曰:“秦師雖少於我,然其鬥氣十倍於我。”
惠公曰:“何故?”
簡對曰:“君始以秦近而奔梁,繼以秦援而得國,又以秦賑而免飢,三受秦施而無一報。君臣積憤,是以來伐,三軍皆有責負之心,其氣銳甚,豈止十倍而已?”
惠公慍曰:“此乃慶鄭之語,定伯亦爲此言乎,寡人當與秦決一死敵。”
遂命韓簡往秦軍請戰曰:“寡人有甲車六百乘,足以待君。君若退師,寡人之願;若其不退,寡人即欲避君,其奈此三軍之士何。”
穆公笑曰:“孺子何驕也。”
乃使公孫枝代對曰:“君欲國,寡人納之;君欲粟,寡人給之;今君欲戰,寡人敢拒命乎?”
韓簡退曰:“秦理直。吾不知死所矣。”
晉惠公使郭偃卜車右。諸人莫吉,惟慶鄭爲可。惠公曰:“鄭黨於秦,豈可任哉?”乃改用家僕徒爲車右,而使郤步揚御車,逆秦師於韓原。
百里奚登壘,望見晉師甚衆,謂穆公曰:“晉侯將致死於我,君其勿戰。”
穆公指天曰:“晉負我已甚。若無天道則已,天而有知,吾必勝之。”乃於龍門山下,整列以待。
須臾,晉兵亦佈陣畢。
兩陣對圓,中軍各鳴鼓進兵,屠岸夷恃勇,手握渾鐵槍一條,何止百斤之重,先撞入對陣,逢人便刺,。秦軍披靡。正遇白乙丙,兩下交戰,約莫五十餘合,殺得性起,各跳下車來,互相扭結,屠岸夷曰:“我與你拚個死活,要人幫助的,不爲好漢。”
白乙丙曰:“正要獨手擒拿你,方是英雄。”吩咐衆人:“都莫來!”兩個拳捶腳踢,直扭入陣後去了。
晉惠公見屠岸夷陷陣,急叫韓簡、梁繇靡引軍衝其左,自引家僕徒等衝其右,約於中軍取齊。
穆公見晉分兵兩路衝來,亦分作兩路迎敵。
且說惠公之車,正遇見公孫枝。惠公遂使家僕徒接戰。那公孫枝有萬夫不當之勇,家僕徒如何鬥得過?惠公教步揚:“用心執轡,寡人親自助戰!”公孫枝橫戟大喝曰:“會戰者一齊上來!”只這一聲喝,如霹靂震天,把個國舅虢射嚇得伏於車中,不敢出氣。
那小駟未經戰陣,亦被驚嚇,不繇御人做主,向前亂跑,遂陷於泥濘之中,步揚用力鞭打,奈馬小力微,拔腳不起,正在危急。
恰好慶鄭之車,從前而過,惠公呼曰:“鄭速救我!”
慶鄭曰:“虢射何在?乃呼鄭耶。”
惠公又呼曰:“鄭速將車來載寡人。”
鄭曰:“君穩乘小駟,臣當報他人來救也。”遂催轅轉左而去。
步揚欲往覓他車,爭奈秦兵圍裹將來,不能得出。
再說韓簡一軍衝入,恰遇著秦穆公中軍,遂與秦將西乞術交戰,三十餘合,未分勝敗,蛾晰引軍又到,兩下夾攻,西乞術不能當,被韓簡一戟刺於車下。梁繇靡大叫:“敗將無用之物,可協力擒捉秦君。”
韓簡不顧西乞術,驅率晉兵,逕奔戎輅,來捉穆公。
穆公嘆曰:“我今日反爲晉俘,天道何在?”才嘆一聲,只見正西角上一隊勇士,約三百餘人,高叫:“勿傷吾恩主。”穆公擡頭看之,見那三百餘人,一個個蓬首袒肩,腳穿草履,步行如飛,手中皆執大砍刀,腰懸弓箭,如混世魔王手下鬼兵一般,腳蹤到處,將晉兵亂砍,韓簡與梁繇靡慌忙迎敵。
又見一人飛車從北而至,乃慶鄭也,高叫:“勿得戀戰,主公已被秦兵困於龍門山泥濘之中,可速往救駕。”韓簡等無心廝殺,撇了那一夥壯士,逕奔龍門山來救晉侯。
誰知晉惠公已被公孫枝所獲,並家僕徒、虢射,步揚等,一齊就縛,已歸大寨去了。韓簡頓足曰:“獲秦君猶可相抵。慶鄭誤我矣!”
梁繇靡曰:“君已在此。我輩何歸?”遂與韓簡各棄兵仗,。來投秦寨。與惠公做一處。
再說那壯士三百餘人,救了秦穆公,又救了西乞術。秦兵乘勝掩殺,晉兵大潰,龍門山下屍積如山,六百乘得脫者,十分中之二三耳。慶鄭聞晉君見擒,遂偷出秦軍,遇蛾晰被傷在地,扶之登車,同回晉國。髯翁有詩詠韓原大戰之事。詩曰:
龍門山下嘆輿尸,只爲昏君不報施。 善惡兩家分勝敗,明明天道豈無知?
卻說秦穆公還於大寨,謂百里奚曰:“不聽井伯之言,幾爲晉笑。”
那壯士三百餘人,一齊到營前叩首。穆公問曰:“汝等何人,乃肯爲寡人出死力耶?”
壯士對曰:“君不記昔年亡善馬乎?吾等皆食馬肉之人也。”
原來穆公曾出獵於梁山,夜失良馬數匹,使吏求之。尋至岐山之下,有野人三百餘,羣聚而食馬肉。吏不敢驚之,趨報穆公:“速遣兵往捕,可盡得。”穆公嘆曰:“馬已死矣,又因而戮人,百姓將謂寡人貴畜而賤人也。”乃索軍中美酒數十甕,使人齎往岐下,宣君命而賜之曰:“寡君有言,‘食良馬肉,不飲酒則傷人。'今以美酒賜汝。”野人叩頭謝恩,分飲其酒,齊嘆曰:“盜馬不罪,更慮我等之傷,而賜以美酒,君之恩大矣,何以報之?”至是,聞穆公伐晉,三百餘人,皆捨命趨至韓原,前來助戰。恰遇穆公被圍,一齊奮勇救出,真個是: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施薄報薄,施厚報厚。
有施無報,何異禽獸?
穆公仰天嘆曰:“野人且有報德之義,晉侯獨何人哉?”乃問衆人中:“有願仕者,寡人能爵祿之!”壯士齊聲應曰:“吾儕野人,但報恩主一時之惠,不願仕也。”穆公各贈金帛,野人不受而去,穆公嘆息不已。後人有詩云:
韓原山下兩交鋒,晉甲重重困穆公。 當日若誅牧馬士,今朝焉得出樊籠。
穆公點視將校不缺,單不見白乙丙一人。使軍士遍處搜尋,聞土窟中有哼聲,趨往視之,乃是白乙丙與屠岸夷相持滾入窟中,各各力盡氣絕,尚扭定不放手。軍士將兩下拆開,擡放兩個車上,載回本寨。穆公問白乙丙,已不能言。有人看見他兩人拚命之事,向前奏知如此如此。
穆公嘆曰:“兩人皆好漢也!”問左右:“有識晉將姓名者乎?”
公子縶就車中觀看,奏曰:“此乃勇士屠岸夷也。臣前吊晉二公子,夷亦奉本國大臣之命來迎,相遇於旅次,是以識之。”
穆公曰:“此人可留爲秦用乎?”
公子縶曰:“弒卓子,殺裏克,皆出其手;今日正當順天行誅。”穆公乃下令將屠岸夷斬首。
親解錦袍以覆白乙丙,命百里奚先以溫車載回秦國就醫,丙服藥,吐血數鬥,半年之後,方纔平復,此是後話。
再說穆公大獲全勝,拔寨都起,使人謂晉侯曰:“君不欲避寡人,寡人今亦不能避君,願至敝邑而請罪焉。”惠公俯首無言。
穆公使公孫枝率車百乘,押送晉君至秦,虢射、韓簡、梁繇靡、家僕徒、郤步揚、郭偃、郤乞等,皆披髮垢面,草行露宿相隨,如奔喪之狀。
穆公復使人吊諸大夫,且慰之曰:“爾君臣謂要食晉粟,用兵來取,寡人之留爾君,聊以致晉之粟耳,敢爲已甚乎?二三子何患無君?勿過戚也!”
韓簡等再拜稽首曰:“君憐寡君之愚,及於寬政,不爲已甚,皇天后土,實聞君語,臣等敢不拜賜。”
秦兵回至雍州界上,穆公集羣臣議曰:“寡人受上帝之命,以平晉亂,而立夷吾,今晉君背寡人之德,即得罪於上帝也,寡人慾用晉君,郊祀上帝,以答天貺,何如?”
公子縶曰:“君言甚當。”
公孫枝進曰:“不可,晉大國也。吾俘虜其民,已取怨矣;又殺其君,以益其忿。晉之報秦,將甚於秦之報晉也!”
公子縶曰:“臣意非徒殺晉君已也,且將以公子重耳代之,殺無道而立有道,晉人德我不暇,又何怨焉?”
公孫枝曰:“公子重耳,仁人也,父子兄弟,相去一間耳,重耳不肯以父喪爲利,其肯以弟死爲利乎?若重耳不入,別立他人,與夷吾何擇?如其肯入,必且爲弟而仇秦,君廢前德於夷吾,而樹新仇於重耳,臣竊以爲不可。”
穆公曰:“然則逐之乎?囚之乎?抑復之乎?三者孰利?”
公孫枝對曰:“囚之,一匹夫耳,於秦何益;逐之,必有謀納者,不如復之。”
穆公曰:“不喪功乎?”
枝對曰:“臣意亦非徒復之已也,必使歸吾河西五城之地,又使其世子圉留質於吾國,然後許成焉,如是,則晉君終身不敢惡秦,且異日父死子繼,吾又以爲德於圉,晉世世戴秦,利孰大乎?”
穆公曰:“子桑之算,及於數世矣。”乃安置惠公於靈臺山之離宮,以千人守之。
穆公發遣晉侯,方欲起程,忽見一班內侍,皆服衰絰而至,穆公意謂有夫人之變,方欲問之,那內侍口述夫人之命,曰:“上天降災,使秦、晉兩君,棄好即戎,晉君之獲,亦婢子之羞也,若晉君朝入,則婢子朝死,夕入,則婢子夕死;今特使內侍以喪服迎君之師,若赦晉侯,猶赦婢子,惟君裁之。”
穆公大驚,問:“夫人在宮作何狀?”
內侍奏曰:“夫人自聞晉君見獲,便攜太子服喪服,徒步出宮,至於後園崇臺之上,立草舍而居,臺下俱積薪數十層,送饔飧者履薪上下,吩咐:“只待晉君入城,便自殺於臺上,縱火焚吾屍,以表兄弟之情也。”
穆公嘆曰:“子桑勸我勿殺晉君,不然幾喪夫人之命矣。”
於是使內侍去其衰絰,以報穆姬曰:“寡人不日歸晉侯也。”穆姬方纔回宮。
內侍跪而問曰:“晉侯見利忘義,背吾君之約,又負君夫人之託,今日乃自取囚辱,夫人何爲哀痛如此?”
穆姬曰:“吾聞:'仁者雖怨不忘親,雖怒不棄禮',若晉侯遂死於秦,吾亦與有罪矣。”內侍無不誦君夫人之賢德。畢竟晉侯如何回國?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