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铃的3个成语

包含铃的3个成语

以下是一些包含'铃'字的成语:这些成语通过'铃'字展现了不同的含义和情境,有的表示清脆的声音,有的体现某种特定的状态或行为。

解铃系铃

成語拼音

jiě líng jì líng

成語解釋

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

典故出處

明·瞿汝稷《指月录》卷二十三:“金陵清凉泰钦禅师,性豪逸,众易之,法眼独契重。一日眼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对曰:‘系者解得。'”

成語典故

南唐法眼宗始祖法眼法师在金陵清凉寺给众僧讲佛经,希望他们潜心向佛,遵守清规戒律。法灯和尚却偏偏不爱遵守这些清规戒律,但人很聪明。法眼法师问谁能从凶猛的老虎脖子上取下金铃来,法灯和尚回答道解铃还须系铃人。

成語造句

这件事还得靠他自己来处理,毕竟解铃系铃,只有他最清楚其中的缘由和关键。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金陵有一座清凉寺,寺中有一位法灯禅师,他为人慈悲且智慧非凡。 有一天,寺里的一个小和尚因为一件小事和别人起了争执,心中一直耿耿于怀,烦恼不已,以至于无法专心修行。他听闻法灯禅师的智慧之名,便前去请教如何才能消除心中的烦恼。 法灯禅师听了小和尚的苦恼后,微微一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给小和尚讲了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国家,那里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有一次,他误闯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在那里看到了一只系着铃铛的老虎。这只老虎威猛无比,铃铛声更是让人胆战心惊。这个人非常害怕,慌乱之中竟然不小心把铃铛给弄响了,老虎顿时被惊醒,向他扑了过来。他拼命地逃跑,但是铃铛声一直响个不停,老虎始终紧追不舍。最后,他实在跑不动了,心想这下肯定要被老虎吃掉了。然而,在绝望之中,他突然灵机一动,想到既然是自己弄响了铃铛,那么是不是也只有自己才能让铃铛不再响呢?于是,他鼓起勇气,慢慢地靠近老虎,小心翼翼地解开了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铃铛,铃铛声戛然而止,老虎也失去了追踪他的目标,他成功地逃脱了危险。 法灯禅师讲完这个故事后,看着小和尚说:“你现在的烦恼就如同那只系着铃铛的老虎,是你自己系上的铃,也只有你自己才能解开它。世间的许多烦恼,往往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解铃的关键也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和行动。不要总是执着于那些让你烦恼的事情,要学会放下,用一颗宽容和豁达的心去面对,就像那个解开铃铛的人一样。” 小和尚听后,若有所思,他明白了法灯禅师的深意。从那以后,他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再纠结于那些无谓的争执和烦恼,而是专心修行,最终也成为了一位有智慧的僧人。 这个故事后来就演变成了“解铃系铃”这个成语,它告诉我们,很多问题的根源往往在我们自己身上,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从自己做起。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要一味地抱怨和逃避,而要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正如古人云:“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自己才能真正解开自己系上的铃,走出困境,迎来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掩耳盗铃

成語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成語解釋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典故出處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成語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成語造句

他以为自己可以偷偷拿走别人的东西而不被发现,这简直就是掩耳盗铃。

成語故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在一个名为卫国的小国中,有一个贪婪而愚蠢的人,名叫张三。 张三整日游手好闲,却总想着不劳而获。一天,他路过一个富户人家,看到门口摆放着一个极其精美的大钟。那大钟造型别致,上面雕刻着华丽的图案,一看就价值不菲。张三顿时心生贪念,心想若是能将这大钟据为己有,那该多好啊。 然而,这大钟实在太大太重了,凭他一人之力根本无法搬走。张三苦思冥想了许久,终于想出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办法。他找来一块布,想要把钟蒙起来,然后再悄悄运走。可是当他蒙上布后去搬钟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张三害怕被人发现,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神奇的是,他发现自己听不到钟声了。 他心中大喜,以为这样别人也听不到钟声了,于是便肆无忌惮地开始砸钟。他一边砸,一边还得意地哼着小曲,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可事实上,钟声响亮地传遍了整个街区,周围的邻居们听到钟声纷纷赶来,看到张三正在做着如此荒唐可笑的事情。 大家都对张三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有人嘲笑他说:“你这不是掩耳盗铃吗?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真是愚蠢至极!”张三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可笑和荒唐。最终,张三被众人扭送到官府,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个故事后来被广为流传,“掩耳盗铃”也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讽刺那些自欺欺人、明明掩盖不了事实却还要去刻意隐瞒的人。在历史上,类似张三这样掩耳盗铃的人也并不少见。比如,有些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故意忽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装作一切都很美好,最终导致国家陷入危机;有些人为了逃避责任,故意歪曲事实,以为这样就能瞒天过海,却不知真相迟早会大白于天下。 掩耳盗铃的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像张三一样选择逃避和自欺欺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避免成为被人耻笑的对象。

掩耳盗铃-成語圖片

掩耳盗铃

扬铃打鼓

成語拼音

yáng líng dǎ gǔ

成語解釋

比喻大声张扬。

典故出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方是兴旺之家。若得不了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的乱折腾起来,不成道理。”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这件事本可以低调处理,可他非要扬铃打鼓,搞得人尽皆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群朴实的百姓。这里原本宁静祥和,人们安居乐业。 然而,有一天,小镇上来了一个贪婪的官员。他一上任,就想尽办法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们苦不堪言。 起初,这位官员行事还比较隐晦,偷偷地增加各种赋税,中饱私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胆子越来越大,手段也越发肆无忌惮。 终于,有一位名叫李正的年轻书生,实在看不下去官员的恶行。李正虽然家境贫寒,但饱读诗书,深知正义之道。他决定挺身而出,为百姓们发声。 李正先是私下走访邻里,收集了官员贪污受贿的证据。然后,他写了一封长长的诉状,准备将其呈递给上级官府。 可是,要将诉状成功送达并非易事。因为那贪婪的官员在当地耳目众多,稍有不慎,不仅告状不成,还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但李正没有退缩,他深知此事关系到全镇百姓的生计。于是,在一个清晨,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告状之路。 当他到达上级官府所在的城池时,却发现官府门口戒备森严,要想直接进入告状并非易事。 李正没有放弃,他在官府附近徘徊,寻找机会。终于,他等到了一个机会。那天,上级官府的官员外出巡视,李正瞅准时机,冲到队伍面前,大声呼喊,将自己所掌握的证据和官员的罪行一一陈述。 他的行为,就如同扬铃打鼓一般,引起了周围百姓的围观和议论。上级官员不得不重视此事,当即下令彻查。 经过一番调查,那贪婪官员的罪行终于被揭露,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祥和,百姓们对李正的勇敢和正义之举充满了感激和敬佩。而李正扬铃打鼓、勇敢告状的事迹,也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在面对不公和邪恶时,要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

扬铃打鼓-成語圖片

扬铃打鼓

其他成語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