簠簋不飭
成語拼音
- fǔ guǐ bù chì
簠簋不飭成語解釋
- 簠、簋都是古代食器,也用作放祭品;不飭不整飭。借指貪污。舊時彈劾貪吏常用此語。
典故出處
- 《漢書·賈誼傳》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飭’。”
成語典故
- 至夫簠簋不飭,下官不職者,吾居是邑則不敢非。★明·趙弼《繁邑古祠對》
成語造句
- 爲官者應清廉公正,若有貪污受賄、簠簋不飭之行,必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唾棄。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朝代,有一位官員名叫李嚴。李嚴身處要職,負責管理國家的重要事務。
起初,李嚴看起來兢兢業業,爲國家和百姓也做了一些實事。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內心的慾望漸漸膨脹起來。他開始利用自己的職權,暗中爲自己謀取私利。
在一次朝廷舉辦的重大工程中,李嚴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利益。他與一些不法商人勾結,在採購物資和分配工程任務時,暗中收受鉅額賄賂。他完全忘記了自己作爲官員的職責和道德底線,一心只想着如何填滿自己的腰包。
不僅如此,李嚴在生活中也變得極度奢靡。他用貪污來的錢財修建豪華的府邸,購買各種珍貴的物品。他的行爲漸漸引起了一些正直官員的注意和懷疑。
其中一位名叫張義的官員,開始暗中調查李嚴的所作所爲。經過一番努力,張義掌握了確鑿的證據,證明了李嚴的貪污腐敗行爲。
當這些證據被呈報到朝廷之上時,皇帝大爲震驚和憤怒。他沒想到自己信任的官員竟然會做出如此不堪的事情。皇帝立即下令對李嚴進行嚴查,並依法對他進行懲處。
最終,李嚴的罪行被公之於衆,他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他的行爲也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官員如果不能堅守廉潔奉公的原則,就如同“簠簋不飭”,必然會走向墮落和毀滅。
正如古人云:“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李嚴的事例成爲了一個警示,提醒着後來的官員們要時刻保持清正廉潔,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切不可因爲一時的私慾而迷失自我,否則必將遭到歷史的唾棄和人民的譴責。只有做到廉潔自律,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簠簋不飭-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