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之梨棗

成語拼音

fù zhī lí zǎo

付之梨棗成語解釋

指刻版刊印書籍。梨棗舊時刻書多用梨木棗木,古代稱書版。

典故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段序》然欲付梨棗而嗇於資,素願莫償,恆深歉悵。”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這部凝聚着作者多年心血的作品,終於有機會付之梨棗,得以和廣大讀者見面。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張華的文人,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張華對知識有着無盡的熱愛和追求,一生致力於著書立說。 張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撰寫了一部極具價值的著作。這部著作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和智慧,涵蓋了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當他完成這部著作後,便希望能夠將其廣泛傳播,讓更多的人受益。 然而,要將著作推廣開來並非易事。當時的印刷技術並不發達,想要大量複製書籍十分困難。但張華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四處尋找能夠幫助他實現願望的方法。 終於,張華得知有一種古老的技藝叫做“付之梨棗”。據說,通過這種技藝,可以將文字刻在梨木和棗木上,然後進行印刷。張華如獲至寶,他立刻着手準備,找來技藝精湛的工匠,開始嘗試使用這種方法來印刷他的著作。 在張華的努力和堅持下,經過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他的著作終於通過“付之梨棗”的方式成功印刷出來。這些印好的書籍開始在社會上流傳,受到了許多文人學士的高度評價和喜愛。 張華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當時的學術界。他的努力和智慧也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人們通過閱讀他的著作,獲取了豐富的知識,開拓了視野。 而“付之梨棗”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了下來,它代表着將文稿交付刊印的意思。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成語,更是見證了古代文人對於知識傳播的執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文人墨客如同張華一樣,爲了將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傳遞給後人,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運用各種方法將自己的作品付之梨棗,讓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他們的精神如同閃耀的星光,永遠照亮着人類文明的道路。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印刷技術已經高度先進。但我們不應忘記“付之梨棗”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那就是對於知識的尊重和傳播的決心。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古代文人的精神,不斷追求真理,將優秀的文化和知識傳承下去,讓人類文明的火炬永遠燃燒。

付之梨棗-成語圖片

付之梨棗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