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餒旗靡
成語拼音
- gǔ něi qí mí
鼓餒旗靡成語解釋
- 鼓點無力,旗幟歪倒。形容軍隊士氣不振。
典故出處
- 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凡行陣參伍彌縫之際,略覺鼓餒旗靡處,得健銳兵數十屹立其間,則整而復進。”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對手展現出強大的實力,導致我方逐漸失去優勢,最終呈現出鼓餒旗靡的態勢。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發生過這樣一段故事。
那是在一個戰亂紛飛的年代,有兩個諸侯國因邊界問題而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其中一方的軍隊,由一位年輕而有雄心的將領率領。
戰爭伊始,這位將領滿懷信心,他帶領着士兵們英勇作戰,一時間也是氣勢如虹。然而,隨着戰爭的持續,敵方採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戰略和戰術,逐漸佔據了上風。
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敵方設下了重重陷阱,讓這位將領的軍隊陷入了困境。士兵們開始疲憊不堪,糧草也漸漸匱乏。面對敵方的強大壓力,軍隊中漸漸出現了動搖的跡象。
原本高昂的士氣開始低落,士兵們的眼神中充滿了迷茫和恐懼。當又一次遭遇敵方的猛烈攻擊時,一些士兵開始退縮,這種情緒迅速蔓延開來,整個軍隊就如同被風吹倒的旗幟一般,變得混亂不堪。
將領見狀,心急如焚,他試圖鼓舞士兵們的士氣,但無奈大勢已去。最終,這支曾經充滿鬥志的軍隊變得鼓餒旗靡,無奈地選擇了撤退。
這場戰爭成爲了這個諸侯國曆史上的一個痛點,而“鼓餒旗靡”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它生動地描繪了軍隊士氣低落、失去戰鬥力的情景。正如《左傳》中記載的諸多戰爭場面一樣,士氣在戰爭中往往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個故事也警示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堅定的信念和高昂的士氣是多麼的關鍵,否則就容易陷入如這支軍隊般的困境,一敗塗地。
在歷史的不斷演進中,“鼓餒旗靡”這個成語被廣泛用於形容各種類似的場景,提醒着人們要時刻警惕信心和鬥志的喪失,以避免重蹈覆轍。
鼓餒旗靡-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