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言浮說
成語拼音
- guǐ yán fú shuō
詭言浮說成語解釋
- 指虛假不實的話。
典故出處
- 《資治通鑑·梁武帝太清元年》[侯景]釁暴惡盈,側首無託,以金陵逋逃之藪,江南流寓之地,甘辭卑禮,進孰圖身,詭言浮說,抑可知矣。”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總是講一些毫無根據的話,讓人難以相信,純粹是詭言浮說。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個名叫張華的人。他能說會道,卻常常不用在正道上。
張華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期,社會上各種勢力紛爭不斷。他憑藉着自己的口才,遊走於不同的人羣之中。一天,張華來到了一個富商家中。富商正在爲自己的生意煩惱,張華見狀,立刻心生一計。他開始對富商詭言浮說,編造了一些虛假的消息和誘人的前景。他聲稱自己有一條特殊的貿易渠道,可以帶來鉅額的利潤,只要富商願意投資,就能獲得數倍的回報。富商被他的話語所迷惑,竟然輕信了他的話,拿出了大量的錢財交給張華。
張華拿到錢後,並沒有去做他所說的生意,而是揮霍一空。當富商發現自己上當受騙後,憤怒不已,四處尋找張華。而張華早已逃之夭夭,躲到了另一個地方。
不久後,張華又出現在了一個權貴的面前。他故技重施,對權貴詭言浮說,許下了種種不切實際的承諾。權貴被他哄得暈頭轉向,給予了他一些權力和好處。張華利用這些權力,開始爲自己謀取私利,甚至欺壓百姓。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張華的所作所爲漸漸被人們所知曉,大家對他的行爲感到憤怒和唾棄。一些正義之士開始收集他的證據,準備將他繩之以法。最終,張華的惡行被揭露,他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張華這樣憑藉詭言浮說爲非作歹的人並不少見。《論語》中曾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些只會用花言巧語和虛假表象來迷惑他人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仁德和道德底線。我們應當以史爲鑑,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那些詭言浮說所迷惑,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用真誠和努力去創造美好的生活。同時,我們也要警惕身邊那些善於詭言浮說的人,不要讓他們的虛假言語破壞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秩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更加真實、公正、和諧的社會。
詭言浮說-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