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耳賤目
成語拼音
- guì ěr jiàn mù
貴耳賤目成語解釋
- 重視傳來的話,輕視親眼看到的現實。比喻相信傳說,不重視事實。
典故出處
- 漢·張衡《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成語典故
- 太守何得貴耳賤目。(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
成語造句
- 有些人總是盲目相信道聽途說的消息,而對親眼所見的事實視而不見,這實在是貴耳賤目,令人惋惜。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國王。這位國王非常喜歡聽身邊人的言論和彙報,卻常常忽略自己親眼所見的事實。
有一次,國王的一位寵臣前來稟報,說在遙遠的邊境地區發現了一處寶藏,那裏堆滿了金銀珠寶和珍貴的物品。這位寵臣繪聲繪色地描述着寶藏的豐富和壯觀,國王聽後立刻深信不疑,準備派遣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尋找這個所謂的寶藏。然而,國王身邊有一位忠誠而明智的大臣,他曾經親自去過邊境地區,知道那裏並沒有寵臣所說的寶藏。他試圖向國王進言,提醒國王不要輕易相信未經證實的傳聞,而應該重視自己的觀察和判斷。但國王卻因爲寵臣的話語而心潮澎湃,對大臣的話置之不理,甚至認爲大臣是嫉妒寵臣的功勞。
於是,國王派出了一支龐大的隊伍,歷經艱難險阻前往邊境。一路上,士兵們疲憊不堪,物資也消耗巨大。當他們終於到達寵臣所說的地方時,卻發現那裏只有一片荒蕪的土地,根本沒有寶藏的影子。此時,國王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犯了貴耳賤目的錯誤。他後悔不已,想起了那位明智大臣的話,意識到自己過於依賴別人的言語,而忽視了自己的親眼所見和判斷。
在歷史上,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在某些朝代,一些統治者偏聽偏信奸臣的讒言,而對忠臣的直言進諫不屑一顧,最終導致國家陷入困境。正如《論語》中所說:“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這提醒着人們不能盲目地相信他人的言語,而應該保持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這件事情過後,國王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爲,他決定以後不再輕易被他人的言語所左右,而是要更加註重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決策過程,更加重視那些有真才實學和忠誠正直的大臣。同時,他也告誡自己的臣民,要避免貴耳賤目,不要只聽好聽的話,而要注重事實和真相。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聽聞來判斷事物,而應該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不要被花言巧語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因貴耳賤目而犯下錯誤。
貴耳賤目-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