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羣結黨
成語拼音
- hū qún jié dǎng
呼羣結黨成語解釋
- 指招引同夥,聚集成幫。
典故出處
- 清·黃鈞宰《金壺浪墨·疲兵》夏初,楚兵晝奪十三行,揹負肩擔而去,呼羣結黨,散赴各鄉,累日不歸,不知所事。”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學校裏,有些學生不好好學習,反而呼羣結黨,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這種行爲必須得到糾正。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羣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他們整日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漸漸地聚集在了一起。
其中有一個名叫張三的青年,他生性狡猾,善於蠱惑人心。他看到這些人都有着相似的心態和境遇,便心生一計,想要把他們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力量。於是,他開始四處遊說,拉攏這些年輕人。
在張三的煽動下,這些人開始呼羣結黨,他們一起在鎮上行事霸道,欺負弱小,甚至公然對抗官府。他們覺得自己人多勢衆,便越發肆無忌憚。
有一次,他們聽聞鎮上來了一個富商,帶着大量的財寶。張三便帶領着他的黨羽們密謀搶劫這個富商。他們在富商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等到富商經過時,一擁而上,搶走了他的財寶。
富商遭此劫難,自然不甘心,便向官府報案。官府得知此事後,十分重視,立刻派出捕快進行調查。經過一番偵查,捕快們很快就鎖定了張三等人的團伙。
然而,張三他們得知官府在調查他們後,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囂張。他們以爲憑藉着他們的人數和所謂的“團結”,可以對抗官府。
但他們低估了官府的力量和決心。官府經過精心部署,終於在一次行動中,將張三等人一網打盡。在審判中,張三等人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
歷史上,這樣呼羣結黨的事例並不少見。《後漢書·靈帝紀》中就曾記載:“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結,海內希風之流,遂共相標搒,指天下名士,爲之稱號。”這種結黨營私的行爲,往往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造成嚴重的破壞。
而張三等人的下場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呼羣結黨、爲非作歹最終只會自食惡果。只有遵守法律法規,通過正當的途徑去追求自己的目標,才能真正獲得長久的幸福和成功。這個小鎮也因爲除掉了這股惡勢力,重新恢復了往日的平靜與安寧。
呼羣結黨-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