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地爲獄
成語拼音
- huà dì wéi yù
畫地爲獄成語解釋
- 比喻只許在指定的範圍內活動。同畫地爲牢”。
典故出處
- 《漢書·路溫舒傳》故俗語曰‘畫地爲獄,議不入;刻木爲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
成語典故
- 關於題材問題,一時曾相當狹隘,而且至今也還有人抱着之樣的見解,以爲必須直接採自抗戰的現實,這可以說是畫地爲獄。★郭沫若《沸羹集·抗點球以來的文藝思潮》
成語造句
- 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統治者的專制手段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甚至隨意就可造就冤假錯案,簡直就是畫地爲獄,百姓毫無公理可言。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那裏的君王有着絕對的權力。
在這個國家的一個小縣城裏,有一位縣令,他名叫張昊。張昊是一個性格固執且剛愎自用的人。有一次,一個村民因爲一點小事被帶到了縣衙。張昊在沒有經過詳細調查和審訊的情況下,就憑藉自己的主觀臆斷認定這個村民有罪。
他竟然在大堂上,直接用手中的筆在地上畫了一個圈,然後對那村民說:“你就站在這個圈子裏,不準踏出一步,這就是你的牢獄,這就是對你的懲罰。”村民感到無比的冤屈和震驚,但卻無可奈何。
周圍的百姓們都對張昊的這種行爲感到十分不滿和憤怒。他們紛紛議論說:“這樣的審判方式簡直是荒謬至極,怎麼能僅憑在地上畫個圈就判定一個人的罪行呢?”然而,張昊卻完全不理會衆人的意見,依然我行我素。
這件事情傳到了京城,有一位賢明的大臣得知了此事。他決定向君王進諫,指出這種“畫地爲獄”的荒唐行爲。大臣引用歷史上的一些明君事例,說明公正審判和依據事實定罪的重要性。他說:“昔日,堯帝以仁德治國,審判案件必定詳加調查,絕不會如此草率地定罪。如今,張昊縣令的行爲,不僅違背了公正的原則,更會讓百姓對朝廷失去信任。”
君王聽後,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立刻派遣使者前往那個小縣城,調查此事的真相。經過仔細的審查,發現那個村民果然是被冤枉的。君王大怒,下令罷免了張昊的縣令職務,並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懲罰。
從此之後,這個國家的官員們都以此爲戒,再也不敢輕易地“畫地爲獄”,而是更加註重證據和事實,以公正、公平的態度來處理每一個案件。百姓們也對君王的英明決斷拍手稱讚,國家也因此變得更加繁榮昌盛。這個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提醒着後人要避免這種主觀臆斷、不公正的行爲,要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對待人和事。
畫地爲獄-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