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風聲

成語拼音

hè lì fēng shēng

鶴唳風聲成語解釋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典故出處

《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爲王師已至。”

成語典故

東晉時期,前秦國王苻堅企圖消滅東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石爲征討大都督,分兵三路夾擊秦軍。苻堅登上壽陽城,看見晉君陣容整齊有些畏懼。晉軍用計圍攻苻堅的秦軍,秦軍大敗,在潰逃的過程中聽到風聲或鶴叫聲,都以爲是追兵。

成語造句

戰爭即將來臨,人們整日處在一種緊張的氛圍中,稍有風吹草動便覺得鶴唳風聲。

成語故事

在西晉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社會動盪不安。各地的諸侯王紛紛起兵爭奪天下,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當時有一個名叫苻堅的人,他憑藉着自己的智謀和勇氣,逐漸崛起並建立了前秦政權。苻堅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統一全國。他率領着強大的軍隊四處征戰,征服了許多地方。 然而,在苻堅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巨大的陰影,那就是東晉。東晉雖然在國力上不如前秦,但它擁有着許多傑出的將領和頑強的軍隊。苻堅深知要征服東晉並非易事,但他的野心驅使他決定冒險一試。 苻堅不顧羣臣的反對,執意率領大軍南下攻打東晉。當他的軍隊來到淝水河畔時,與東晉的軍隊隔水對峙。東晉的將領謝玄派人給苻堅送去一封信,信中提議讓前秦的軍隊後退一些,以便東晉的軍隊能夠過河決戰。苻堅心想,等東晉的軍隊過河後,他可以趁機發動攻擊,一舉消滅他們。於是,他同意了謝玄的提議,下令軍隊後退。 然而,這一後退卻引發了災難性的後果。前秦的軍隊在後退過程中,由於士兵們心懷恐懼和不安,加上指揮混亂,竟然誤以爲是戰敗逃跑。頓時,軍隊中瀰漫着恐慌的情緒,士兵們開始互相踩踏、爭相逃命。混亂中,只聽到風聲鶴唳,士兵們以爲是東晉的追兵殺來,更加驚慌失措。 前秦的軍隊就這樣全線崩潰,苻堅也在混亂中險些喪命。他帶領着殘兵敗將逃回了北方,從此一蹶不振。而東晉則憑藉着這場勝利,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得以繼續延續下去。 淝水之戰成爲了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戰役,而“鶴唳風聲”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它形象地描繪了人們在極度恐慌和緊張的情況下,聽到一點風吹草動就誤以爲是危險來臨的情景。這個成語提醒着人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要輕易被恐懼和謠言所左右,否則很容易陷入混亂和失敗之中。正如苻堅在淝水之戰中的決策失誤,導致了他的慘敗,也讓前秦政權走向了衰落。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判斷,才能在複雜的局勢中把握機遇,取得成功。

鶴唳風聲-成語圖片

鶴唳風聲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