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橘爲枳

成語拼音

huái jú wéi zhǐ

淮橘爲枳成語解釋

淮南的橘樹,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爲枳樹。比喻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變了。

典故出處

《晏子春秋·雜下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成語典故

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強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則淮橘爲枳,若存若亡,不能實收其效者,則又何也?★嚴復《原強》

成語造句

環境的改變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就像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表現,正所謂淮橘爲枳。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嬰是一位非常有智慧和才能的政治家。 當時,齊國的國君派晏嬰出使楚國。楚王知道晏嬰身材矮小,便想借此機會羞辱一下齊國和晏嬰。楚王故意讓人在城門旁邊挖了一個很矮的小門,讓晏嬰從這裏進入楚國。晏嬰看到後,並沒有生氣,而是不慌不忙地說:“這是狗洞,如果我訪問的是狗國,那我就從這裏進去。”楚王聽後,只好讓人打開大門讓晏嬰進入。 見面後,楚王又想辦法刁難晏嬰。他問晏嬰:“齊國難道沒有人了嗎?怎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出使楚國?”晏嬰回答道:“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上萬戶人家,人們張開袖子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下雨一樣,人多得不可勝數。但是我們齊國派遣使者是有規矩的,那些有才能的人會被派到賢明的君主那裏,像我這樣沒有才能的人,就只能被派到楚國來了。”楚王再次碰了一鼻子灰。 然而,楚王仍不甘心,在晏嬰和他一起喝酒的時候,故意讓人押着一個齊國的罪犯經過。楚王故意問晏嬰:“這個犯人是齊國人,他犯了什麼罪?”晏嬰回答說:“我聽說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了枳,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爲水土不同啊。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做人,到了楚國卻變成了罪犯,這難道不是楚國的問題嗎?”楚王聽後,再也無話可說,對晏嬰的智慧和口才深感佩服。 晏嬰通過自己的智慧和言辭,成功地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榮譽,也讓楚王認識到不能輕視其他國家和使者。而“淮橘爲枳”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它原本是指因環境不同而產生變化,後來常用來比喻人因爲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就如同這個故事中所展現的,一個齊國人在齊國是良民,到了楚國卻成了罪犯,就如同橘子變成了枳。這個成語提醒我們,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同時也告誡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出身或地域來評判一個人,而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在歷史的長河中,“淮橘爲枳”這個成語不斷被人們提及和運用,成爲了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淮橘爲枳-成語圖片

淮橘爲枳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