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鶩相爭
成語拼音
- jī wù xiāng zhēng
雞鶩相爭成語解釋
- 雞鶩比喻平庸的人。舊指小人互爭名利。
典故出處
- 戰國·楚·屈原《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成語典故
- 雞鶩相爭,終無了期,雖有文治派之徐世昌,亦奚補乎?★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零二回
成語造句
- 在利益面前,人們往往容易陷入雞鶩相爭的局面,最終兩敗俱傷。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熱鬧的集市。集市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和動物。
在這個集市中,有一位農夫養了一羣雞和一羣鴨。這羣雞和鴨生活在同一個院子裏,它們經常會爲了爭奪食物而發生一些小摩擦。
有一天,農夫給它們投放的食物比平時少了一些,這可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雞羣和鴨羣立刻躁動起來,它們互不相讓,都想多搶到一些食物。
雞們拍打着翅膀,咯咯叫着,試圖用自己的氣勢嚇退鴨子們。而鴨子們也不甘示弱,嘎嘎地叫着,用它們扁扁的嘴巴去爭搶那些食物。它們在院子裏你爭我奪,混亂不堪。
這時候,一隻聰明的老母雞站了出來,它對雞羣說:“我們這樣和鴨子們爭來爭去,最後誰也得不到好處,反而會讓我們兩敗俱傷。我們應該想辦法和平地解決這個問題。”其他雞聽了,覺得有道理,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做。
這時,旁邊的一隻老鴨也似乎明白了這個道理,它嘎嘎叫了幾聲,示意鴨子們先停止爭鬥。老鴨對老母雞說:“我們不能總是這樣雞鶩相爭,不如我們商量一下,以後按照一定的規則來分配食物,這樣大家都能喫飽,也不用每天都爭得這麼辛苦。”
老母雞和老鴨帶領着各自的族羣開始討論,最終它們制定出了一個合理的分配方案。從那以後,雞羣和鴨羣再也沒有爲了食物而激烈爭鬥過,它們和平共處,院子裏又恢復了往日的和諧。
正如《戰國策·楚策四》中所說:“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驥於是俯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謂的爭鬥只會帶來損失和混亂,而通過協商和合作,才能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實現共贏。雞鶩相爭的局面是不可取的,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共同創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
雞鶩相爭-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