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習生常

成語拼音

jī xí shēng cháng

積習生常成語解釋

指積弊已久,習以爲常。

典故出處

晉·左思《三都賦》序且夫玉卮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而論者莫不詆訐其研精,作者大氐舉爲憲章,積習生常,有自來矣。”

成語典故

昔魏末不綱,太祖匡輔元氏;有周受命,晉公復執威權。積習生常,便謂法應須爾,豈有三十歲天子而爲人所制乎。★《周書·齊煬王憲傳》

成語造句

在很多時候,人們容易對一些不良的行爲習慣視而不見,久而久之積習生常,想要改變就變得十分困難。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鄭國。鄭國的國君有一位十分寵信的大臣,名叫顏濁鄒。 顏濁鄒雖然受到國君的寵愛,但他卻有一些不太好的習慣和行爲。他常常在處理事情時不拘小節,久而久之,這些行爲便成了他的積習。一開始,人們對他的這些積習並沒有太過在意,覺得只是一些小毛病罷了。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顏濁鄒的這些積習開始對國家的事務產生了影響。比如在一些重要的決策上,他因爲自己的隨意性而導致了一些失誤。但由於他和國君的特殊關係,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和處理。 有一次,鄭國面臨着一個重大的外交決策。其他大臣們都提出了謹慎而合理的建議,可顏濁鄒卻憑藉着自己的積習,提出了一個輕率的方案。國君在沒有充分考慮的情況下,竟然採納了他的建議。結果,這個決策給鄭國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甚至引發了與鄰國的衝突。 這個時候,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顏濁鄒積習的嚴重性。他們紛紛向國君進言,指出顏濁鄒的這些積習已經不再是個人的小問題,而是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安危。《左傳·昭公十六年》中曾記載:“邑中之黔,實慰我心。”這表明一個人良好的品德和行爲對於國家和社會是多麼重要。而顏濁鄒的積習顯然與這種要求背道而馳。 國君在經過深思熟慮後,終於認識到了問題的所在。他開始逐漸疏遠顏濁鄒,並要求他改正自己的積習。顏濁鄒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努力地去改變自己那些已經養成的不良習慣。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顏濁鄒的行爲有了很大的改觀。他開始注重細節,在處理事情時也變得更加謹慎和負責。他的這些改變逐漸贏得了國君和其他大臣們的認可和信任。 最終,鄭國在國君和大臣們的共同努力下,逐漸擺脫了困境,走向了繁榮和穩定。而顏濁鄒也因爲改掉了自己的積習,重新獲得了尊重和地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積習如果不加以重視和改正,很可能會逐漸變成常態,從而對自己和周圍的人產生不良影響。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醒,注意自己的行爲和習慣,及時發現並改正那些不好的積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成爲更好的自己,也才能爲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就如同古人所云:“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德,讓積習不再生常,讓生活更加美好。

積習生常-成語圖片

積習生常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