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較錙銖

成語拼音

jì jiào zī zhū

計較錙銖成語解釋

指爲爭取財利而斤斤較量,連極微小的數量也不放過。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商業談判中,我們應着眼於長遠利益,切勿像某些人那樣計較錙銖,從而錯失更大的機遇。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三的商人。李三經營着一家小小的雜貨店,他爲人精明,對生意上的每一筆收支都計算得極爲精細。 有一次,李三從遠方購進了一批貨物。在與供貨商交易的過程中,他對每一個細節都反覆斟酌,甚至爲了幾文錢的差價與供貨商爭論不休。供貨商覺得李三太過計較,無奈地說:“你這樣計較錙銖,生意還怎麼做啊?”李三卻不以爲然,他認爲自己這樣做是爲了獲取最大的利益。 回到店裏,李三在售賣這些貨物時,同樣對每一筆交易都精打細算。有一位老顧客前來購買東西,因爲幾文錢的零頭與李三討價還價,李三堅決不肯讓步,堅持要按原價收取。老顧客十分生氣,從此再也不來他的店購物了。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三的這種計較錙銖的行爲在鎮上傳開了,大家都對他頗有微詞。其他的商人也漸漸不願意與他合作,因爲他總是在一些小利益上糾纏不清,讓人覺得十分麻煩。 然而,李三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依然我行我素,只關注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忽略了長遠的利益和人際關係。 在歷史上,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在《史記·滑稽列傳》中就記載了一個關於淳于髡的故事。淳于髡雖然身材矮小,但他聰明機智。有一次,齊王派他出使趙國請求救兵,他憑藉自己的智慧成功獲得了趙國的援兵。然而,如果他在一些小事上也像李三一樣計較錙銖,恐怕就難以成就這樣的大事了。 李三的雜貨店生意逐漸變得冷清,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意識到自己過於注重眼前的小利,而失去了顧客的信任和合作夥伴的支持。最終,李三決定改變自己的經營方式,不再爲了一點小利益而斤斤計較,開始更加註重顧客的感受和長遠的發展。 從李三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明白,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一味地計較錙銖。雖然注重細節和利益是必要的,但如果過度追求小利,而忽視了大局和人際關係,最終可能會得不償失。我們應該學會在不同的情況下做出明智的選擇,既要關注眼前的利益,也要考慮到長遠的發展,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暢。

計較錙銖-成語圖片

計較錙銖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