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行慮義
成語拼音
- jì xíng lǜ yì
計行慮義成語解釋
- 計計策。行實施。慮考慮。義道義。實施計策前要考慮到是否合乎道義。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做每一個決定之前,都會反覆思考,權衡利弊,真正做到了計行慮義,從而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伍舉的人。伍舉爲人正直,心懷壯志,一心想要爲國家和百姓做出貢獻。
當時,楚國的政治局勢頗爲複雜,一些權臣爲了自己的私利而爭鬥不休,國家的發展也因此受到了阻礙。伍舉看在眼裏,急在心中,他常常思考如何才能改變這種局面。
有一次,楚國準備與鄰國發動一場戰爭。伍舉得知後,覺得這場戰爭並非出於正義的目的,可能會給兩國的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於是,他決定向楚王進諫。
伍舉來到王宮,見到楚王,誠懇地說道:“大王,臣有一言,關乎國家之未來。如今我們準備發動的這場戰爭,臣認爲需計行慮義。我們不能僅僅考慮戰爭的勝利和利益,更要思考這場行動是否符合道義。戰爭會帶來生靈塗炭,無數家庭支離破碎,我們不能輕易地做出這樣的決定。”
楚王聽了伍舉的話,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以往歷史上那些因爲盲目發動戰爭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心中有所觸動。
伍舉接着說:“大王,歷史上那些賢明的君主,都是在行動之前仔細權衡,考慮其行爲的意義和後果。我們不能只圖一時之快,而要爲國家和百姓的長遠利益着想。如果這場戰爭沒有充分的理由和正義性,那麼我們可能會揹負罵名,也會讓國家陷入困境。”
楚王最終被伍舉說服,放棄了這場戰爭。從那以後,楚王更加重視伍舉的意見,常常與他商議國家大事。
伍舉的“計行慮義”之舉,在楚國傳爲佳話。他的行爲不僅展現了他的智慧和勇氣,也爲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後來的歲月裏,伍舉繼續秉持着計行慮義的原則,積極參與國家的治理。他幫助楚王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民生的政策,使楚國逐漸走向繁榮富強。而“計行慮義”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提醒着人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認真思考,權衡利弊,確保自己的行爲符合道義和道德準則。它告訴我們,只有在行動中兼顧義與利,才能真正實現個人和社會的長遠發展。
計行慮義-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