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勢不妙
成語拼音
- jiàn shì bù miào
見勢不妙成語解釋
- 看到形勢不好。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他見勢不妙,乘機溜走了。
成語造句
- 他原本信心滿滿地參與這場競爭,然而當局勢逐漸明朗,他發現自己處於劣勢,見勢不妙,便果斷選擇退出。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小國面臨着強大鄰國的威脅。這個小國的將軍名叫李義,他足智多謀但性格有些謹慎。一日,鄰國突然集結大軍,氣勢洶洶地朝着小國邊境逼近。李義奉命率領軍隊前去抵禦。
當李義的軍隊與鄰國軍隊初次交鋒後,他敏銳地察覺到對方的兵力和士氣都遠在己方之上,形勢對他們極爲不利。他深知如果繼續硬拼下去,可能會導致全軍覆沒,給國家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於是,李義當機立斷,決定暫時撤退,保存實力。
然而,他的這個決定卻遭到了一些部下的質疑和反對。他們認爲這樣不戰而退是一種恥辱,會讓國家顏面掃地。但李義耐心地向他們解釋道:“如今局勢危急,我們不能盲目地以卵擊石。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此時見勢不妙就應果斷採取行動,尋找更好的時機再做打算。”最終,李義成功地說服了部下,帶領軍隊有序地撤退。
在撤退的過程中,李義一面密切關注着鄰國軍隊的動向,一面積極尋找着破局之法。他派出大量的探子去搜集情報,同時與國內的大臣們商議對策。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李義決定採用迂迴戰術,利用地形和游擊戰來消耗鄰國軍隊的實力。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李義帶領着軍隊神出鬼沒,不斷地騷擾鄰國軍隊,讓他們疲憊不堪。同時,他還積極聯合其他小國,共同對抗這個強大的鄰國。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形勢終於開始慢慢發生轉變。鄰國軍隊由於長期征戰,士氣低落,補給也出現了問題。而李義的軍隊則在這段時間裏得到了休整和壯大,戰鬥力大幅提升。
最終,李義抓住了一個絕佳的機會,率領軍隊對鄰國軍隊發起了致命一擊。鄰國軍隊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遇重創,不得不狼狽撤退。小國成功地化解了這場危機,而李義也因爲他的智慧和果斷決策成爲了國家的英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危險時,我們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決策能力。當見勢不妙時,不能盲目堅持,而是要懂得適時地退讓和調整策略,以保存實力,等待更好的時機。正如《三十六計》中所說:“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複雜的局勢中生存下來,並最終取得勝利。
見勢不妙-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