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拔弩張
成語拼音
- jiàn bá nǔ zhāng
劍拔弩張成語解釋
- 張弓上弦。劍拔出來了,弓張開了。原形容書法筆力遒勁◇多形容氣勢逼人,或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典故出處
- 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法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
成語典故
- 法國兵艦在閩汪口出入頻繁,而交涉方面劍拔弩張,看樣子福州船局必難倖免法國兵艦的炮火。★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成語造句
- 雙方在談判桌上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氣氛逐漸變得劍拔弩張。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分別是吳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一直存在着領土爭端和利益衝突,彼此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
有一年,楚國決定派遣一支大軍前往邊境地區,以加強對爭議領土的控制。吳國得知這個消息後,也不甘示弱,迅速集結了自己的軍隊,雙方在邊境上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當時,吳國的將領名叫伍奢,他是一個非常有經驗和智慧的軍事家。伍奢深知戰爭的殘酷和危險性,他極力主張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爭端,避免兩國陷入長期的戰爭之中。然而,楚國的將領卻態度強硬,他們認爲吳國是在挑釁,必須給予堅決的回擊。
隨着時間的推移,邊境上的氣氛越來越緊張,雙方的士兵都高度戒備,彷彿一觸即發。伍奢心急如焚,他不斷地向吳王進言,希望吳王能夠下令撤軍,以避免戰爭的爆發。但是,吳王被楚國的強硬態度所激怒,他決定要給楚國一個教訓。
終於,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戰爭還是爆發了。吳國和楚國的軍隊在邊境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戰場上,刀劍相交,箭矢如雨,士兵們喊殺聲震天動地。雙方都損失慘重,但誰也不肯退讓一步。
在這場戰爭中,伍奢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指揮才能。他帶領着吳國的軍隊奮勇殺敵,多次打退了楚國的進攻。然而,楚國的軍隊也不甘示弱,他們憑藉着人數和裝備的優勢,逐漸佔據了上風。
就在戰爭陷入膠着狀態的時候,伍奢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計策。他命令一部分士兵佯裝敗退,吸引楚國軍隊追擊。楚國軍隊果然中計,他們不顧一切地追殺吳國的敗退士兵。就在楚國軍隊陷入混亂的時候,伍奢帶領着主力部隊從側翼殺出,給楚國軍隊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楚國軍隊見勢不妙,開始撤退。吳國軍隊趁機追擊,取得了一場重大的勝利。這場戰爭讓楚國認識到了吳國的實力和決心,他們不得不重新考慮與吳國的關係。最終,經過雙方的談判和協商,兩國達成了和平協議,結束了這場劍拔弩張的衝突。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珍貴。在面對衝突和爭端時,我們應該像伍奢一樣,保持冷靜和理智,通過和平談判和協商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輕易地選擇戰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更多的流血和犧牲,實現國家和人民的長治久安。
劍拔弩張-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