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

成語拼音

jīn chán tuō qiào

金蟬脫殼成語解釋

蟬變爲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典故出處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

成語典故

如今便趕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金蟬脫殼”的法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成語造句

他在生意場上看似陷入絕境,實則早有謀劃,最終來了一招金蟬脫殼,成功擺脫困境。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爭時期,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將領名叫張義。當時,張義所率領的軍隊陷入了一場極爲艱難的戰役之中。 敵軍勢力強大,將他們緊緊圍困,形勢十分危急。張義明白,如果正面硬拼,自己的軍隊必將遭受重大損失,甚至有可能全軍覆沒。於是,他開始苦思冥想破局之法。 經過深思熟慮,張義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計劃。他命令士兵們在營地中悄悄挖掘地道,同時在營地表面佈置出一切正常的假象。地道一直挖到了敵軍包圍圈的邊緣。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張義讓一部分士兵繼續在營地中佯裝守衛,製造出軍隊仍在營地的假象。而他則帶領着主力部隊悄悄地通過地道,神不知鬼不覺地脫離了敵軍的包圍。 當敵軍第二天清晨發現營地中只剩下少量士兵時,才恍然大悟,但此時張義的軍隊早已遠去。他們成功地運用了這個策略,就如同金蟬脫殼一般,擺脫了困境。 在歷史上,類似的金蟬脫殼之計屢見不鮮。例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病逝後,姜維設計擺脫司馬懿追兵的故事。姜維利用諸葛亮的木像,嚇退司馬懿,成功帶領蜀軍撤退,這也是一種變相的金蟬脫殼之法。 金蟬脫殼這個成語,後來也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場合。它不僅僅侷限於軍事領域,在商業競爭、人際交往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它提醒着人們在面對困境時,要善於運用智慧和謀略,找到巧妙的方法來擺脫不利局面,保存自己的實力,以便在未來能夠更好地發展和應對挑戰。就如同張義的軍隊,通過這一計,爲自己贏得了喘息和重新發展的機會,最終有可能實現反敗爲勝。

金蟬脫殼-成語圖片

金蟬脫殼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