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賢退愚
成語拼音
- jìn xián tuì yú
進賢退愚成語解釋
- 進用賢能,黜退愚懦。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選拔人才方面,我們應當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做到進賢退愚,這樣才能讓真正有能力、有品德的人發揮作用,讓那些無能且不思進取的人被淘汰。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賢愚國。這個國家的國王非常重視人才,一心想要讓國家繁榮昌盛。
當時,賢愚國的朝堂上魚龍混雜,有一些賢能之士,但也有不少愚昧無能之輩佔據着重要職位。國王深知這樣下去不利於國家的發展,於是決定進行一場變革。
他開始仔細觀察和考察朝中大臣們的能力和品行。對於那些真正有才華、有智慧、一心爲國爲民的大臣,國王給予他們更多的權力和機會,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便是“進賢”。而對於那些只知道阿諛奉承、毫無能力且品行不端的人,國王則毫不留情地將他們罷免官職,趕出朝堂,此乃“退愚”。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大臣。他出身貧寒,但自幼勤奮好學,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在朝中嶄露頭角。國王發現了他的才能,對他委以重任。李明不負衆望,積極推行各種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政策,使得國家日益富強。
然而,也有一些被罷免的愚昧之輩心懷怨恨,他們暗中勾結,試圖破壞國王的改革。但國王不爲所動,堅定地繼續推行“進賢退愚”的政策。
隨着時間的推移,賢愚國的朝堂煥然一新,充滿了有能力、有擔當的賢能之士。國家的政治清明,經濟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其他國家看到賢愚國的變化,紛紛效仿其“進賢退愚”的做法。
歷史上,許多明君都懂得“進賢退愚”的重要性。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廣納賢才,虛心聽取大臣們的建議,纔有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而那些不能做到“進賢退愚”的朝代,往往會陷入混亂和衰落。正如《禮記》中所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斷地選拔賢能,摒棄愚昧,一個國家才能保持長久的繁榮和進步。
賢愚國的故事成爲了後世的典範,“進賢退愚”這個理念也被人們銘記於心。它提醒着人們,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管理一個團隊、一個組織,都要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讓真正有能力的人發揮作用,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進賢退愚-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