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羣動衆

成語拼音

jīng qún dòng zhòng

驚羣動衆成語解釋

比喻驚動很多人來做一件事。同驚師動衆”。

典故出處

明·袁宏道《與黃平倩書》凡事只平常去,不必驚羣動衆。”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一場小小的誤會,沒想到最後處理不當竟驚羣動衆,引發了這麼大的風波。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國王。這位國王年輕氣盛,一心想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來彰顯自己的能力。 有一次,邊境地區出現了一些小騷亂,其實只需派遣少量精銳部隊就可以輕鬆解決。然而,這位國王卻覺得這是一個大展拳腳的好機會,他不顧大臣們的勸阻,執意要發動大規模的軍隊前往平亂,聲稱要給敵人一個下馬威。 他草率地集結了大量的士兵,準備浩浩蕩蕩地開赴邊境。這個舉動可謂是勞師動衆,一時間國內人心惶惶,百姓們對國王的這個決定議論紛紛,擔心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和國家的安寧。 軍隊出征後,一路上消耗了大量的物資和財力,給國家的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到了邊境才發現,敵人只不過是一小撮流寇,根本不需要如此興師動衆。但是國王爲了自己的面子,仍然堅持讓軍隊發起進攻。 最終,雖然成功平定了騷亂,但國家也爲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百姓們生活受到影響,國力也有所削弱。而這位國王也因爲這次驚羣動衆的行爲,遭到了臣民們的質疑和批評。 歷史上像這樣驚羣動衆而導致不良後果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在某些朝代,統治者爲了一些並非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大規模地動員人力物力,往往會引發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的不滿。正如古人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做出重大決策時,必須要謹慎權衡,避免因爲一時的衝動和盲目而驚羣動衆,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必要的災難。 這件事也給後來的統治者們敲響了警鐘,讓他們明白在治理國家時,要保持冷靜和理智,不可輕易地做出驚羣動衆的決策,而是要以民爲本,從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出發,謹慎行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驚羣動衆-成語圖片

驚羣動衆

其他成語故事